摘要:如果,开发商在前期做了很多烂房子伪豪宅,等到整个市场进入置换时代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那些高周转,一味求快的房企,能够做出好产品来。实际上,很多品牌房企的真正顶级产品系,注定只为少数城市定制。

今年,大家明显都感觉到了,市场全面转向了改善的周期。

在失去了金三银四的情况下,五一是楼市今年上半年,最关键的节点。于是,可以看到了很多楼盘在这几天拼命地蓄客,开盘,抢跑。

多项目的集中推盘,让改善置换者,慢慢发现自己很多项目可以挑,而且品质都还不错。

而这样相对健康的市场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结果:2020年会是这几年里产品力比较强,好房子产出比较多的一个年份。

不仅仅是上海,很多很多二三线城市城市,也正在迎来改善产品的全面爆发。

01

前天,我 期待已久的某楼盘开放了售楼部和园林示范区,邀请媒体和客户到现场鉴赏。

很巧的是,在已经看过该房企在其他市标杆项目的前提下,我对这个项目的落地一直怀有很高的期待,因为它带来的是TOP级的产品系。

从售楼部,园林展示区的开放情况来看,这个项目确实也超越了当地新房的平均水准,甚至达到了当地楼市的顶豪水平。

可以说,很多城市会因为这样好产品的出现,而迎来一个楼市的产品力元年。

因此,我对该房企是充满敬意的。

在这个二线城市里,能买到这个楼盘的一定是精英人群,高净值人群,这一点毋庸置疑。

对于改善客户来说,买房同时也是买圈层,在城市顶豪小区里,一定有你想要的那种邻居和圈层。

不得不说,单看项目是很好的。

但如果对标它的总部盘,不免 还是有些失望了,和标杆项目的水准还是有差异。

但可能是因为进度太赶,周边竞品给的压力太大,它还是显露了匆匆上场的窘迫。

比如,展示区的园林,还没有做出层次感,水景呈现出来的品质也普通等。

可能是我心里还留存当初惊艳的印象,在园林展示这一部分,这家以高端品质著称的房企,不免还是让人产生了视觉上的落差。

标杆项目的园林

户型混入了65㎡小面积两房,也打破了我原本认为,它会做纯粹改善的设想。

那么好的项目,换了个城市,终究还是妥协了。

02

人都是这样,往往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我目睹过很多一线房企在二线城市口碑的扑街。

有同一产品系的全方位减配,精装交付水准的全面下降,无故地延期交房,甚至出现了严重地地基和结构质量问题。

前面提到的这一类房企其实已经算是优秀的了:

没有攻城略地似的土地扩张,没有花里胡哨的营销方式,基本上还是保持着相对高质量的产品输出,在市场上赢得了口碑。

但更多的是追求规模,求快的另一类:

高周转犹如一把利器,拿地三五个月就开盘,产品大多数拿来一线城市的图纸复制然后粘贴,在二三线城市里所向披靡。

房地产的高周转以某园的“4568”模式最为疯狂,即4个月卖楼,5个月汇款,6个月现金流为正,8个月再投资。

夸张到什么程度?

我问过一个负责现场施工的朋友:一个项目现场上百号人,为了达到预售节点,24小时三班倒赶工,以这样的速度创造出了“拿地100天即开盘”的神话,被称为业内奇迹。

机构对于头部房企的研究报告

这类房企的思路是通过规模扩张,让自己在销售排行榜上更靠前,来扩大品牌的影响力。

但所谓作品,从来都不是以规模取胜。

现在,在二三线城市,还有多少人记得,这家房企本身是做豪宅起家的呢。

03

有些城市的有些年份,是不配拥有好房子的。

我们都知道,这两年是全国限价最严格的,从一线城市开始,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违背了市场规律的限价,滋养了坏房子发育的土壤。

为了让房价的稳定,不仅严格限地价,限房价,地块且绑定着大面积的产权移交房,公租房,豪宅出现混居的情况。

如果按照限价卖,一定会亏钱,那么只能降配,降成本,降装修。

不是开发商故意把房子做差,而是很差的房子,也能够卖得出去,形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

好在,这样的市场正在慢慢变好。

一方面,备案价似乎在逐渐放开;另一方面, 当楼市发展了十几年后,进入下一阶段的阶段客群,已经逐步具备产品辨别的能力。

2020是客户是在挑产品的一年。

如果,开发商在前期做了很多烂房子伪豪宅,等到整个市场进入置换时代的时候,没有人会相信那些高周转,一味求快的房企,能够做出好产品来。

而这样的房企,也很难深耕一座城,便继续往更小的三四线城市,走高周转的路线。

04

都说,好房子是比出来的,那要看你怎么比。

在那些一直以来长期缺乏好产品的城市里,对外宣称再高端的产品系,购房者也要理性看待。

如果拿二线城市的项目与它在一线城市的总部盘相比,各方面的差距一定是有的。

细想,同一个产品,在均价6万的城市,卖800万,在均价1.2万的城市,卖150万。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付了800万的人和150万的人,想要得到同样的商品,怎么可能呢?

但是,如果将它与当地目前的其他同价位的楼盘相比,它如果是顶尖的,不失水准的,能够代表该房企在这座城市的最高端作品。

那么,这就没有什么问题。

就如同汽车,同一款车型,不管日系,美系,欧系,来到了国内,普遍为了迎合中国的消费群体和市场,降低配置,获取价格的优势。

但买车和买房不同的是,买车之前,你就知道自己买的就是降配版,甚至可以查到各项性能和配置的明细,但房子不会。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买的,还是期房啊。

05

期房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一张“空头支票”,所以买房才更应该要理性。

那些置业顾问和你说的:“XXX是我们的最高端产品系,全国只有6座,分布别在一线城市里,深圳,北京,上海…”

然后再甩出几张效果图,告诉你未来的房子长这样,你大可不必全都信以为真。

对标一线城市产品

如果是两个经济,房价,各方面资源相似的城市,大概率会出现差不多一样好的产品。

如果是两个经济体量,人均GDP相差几倍的不同城市,同样的产品,减配是可以提前预想得到的,也是需要购房者做好心理准备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豪宅盘,放在那座城市里,它是极其优秀的,配得上豪宅二字。

这样的产品,放在二线城市,是目前的高水准,如果放眼全国,就未必是。

但这却不影响,它是一家很有良心的房企,为当地带来一个很好的高端产品,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06

很多人说,怎么高端产品到了我们这,就变了。

那是因为,在二三线城市,有些开发商为了卖房,把产品线里的A类,称之为顶级豪宅系,

明明只是一个B类,却说成可以代表该品牌为城市定制的高端产品。

进入城市之后,便自诩为豪宅专家,动辄就要重新做高端典范,定义人居标杆。

往往很多时候最后的结果是,做出来的项目远不如标杆盘,实景图也不如效果图,产品悄悄在减配。

以为自己捡到了宝的购房者,最后大多会失望。

实际上,很多品牌房企的真正顶级产品系,注定只为少数城市定制

希望,一线房企都能因地制宜地做出适合每座城市的好产品,尊重不同类型的客户,并对自己的产品保持匠心。

因为,那个野蛮粗放的市场,早就应该过去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