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得知自己的老师被人羞辱之后,乐大夫的弟子便借机讨好老师,说了很多关于孔伋及其孔氏家族的坏话。由于乐大夫当时封锁了这一消息,所以当宋国国君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孔伋等人已经被非法拘押了好长时间了。

中庸之道源于《中庸》,几千年来,四书五经作为儒家乃至我国的文化精髓,被历代统治者所尊崇,成为他们选拔人才的必考内容。然而,与其它那几本特意编写的著作相比,《中庸》则是孔子之孙孔伋,在国外被关押期间的意外产物。


孔子之孙孔伋的墓地

熟悉孔子的朋友都知道,孔子的祖籍是在宋国,他的祖先曾经是宋国的国君,后来因为让贤于其他兄弟,才变成了卿大夫。再后来,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死于一场政变,五世祖木金父在仆人的护送下避难来到了鲁国。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会离开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虽然自己家族已经在鲁国落地生根,但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回家看看。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曾专门来到宋国,并且打算在老家混个一官半职。但是却被另外一位武将看成了眼中钉,把孔子当时用来讲课遮阴用的一棵大树给砍了。为保性命,孔子收拾东西带领弟子们离开了宋国。


山东曲阜孔林孔伋墓前石翁仲

虽然孔子自此再也没有踏上宋国的国土,但他依旧叮嘱自己的子孙,常回去走走。做人,不能忘本! 所以,在他的孙子孔伋即将长大成人的时候,就决定回老家去走走。这一年,孔伋十六岁。 孔伋来到宋国后,大夫乐朔接待了他。乐朔是一位文化狂,已经熟读了当时所有的文化著作,而且还对每部作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孔伋的爷爷——孔夫子的作品。酒足饭饱之后,文化狂乐朔大夫便决定和眼前这位所谓的圣人的传人,来探讨一下当今天下的名人和佳作。谈着谈着就谈到了孔夫子,然后就谈到了孔夫子的一部作品——《尚书》。

乐大夫说,孔夫子编写的《尚书》,前几篇是十分不错的上乘之作,让人百看不厌。但是到了最后几篇的时候,不知是想偷懒了还是怎么地,反正写的不咋地,和开头那几篇根本就没法比,而且还有比着葫芦画瓢的嫌疑。

对于乐大夫的这套言论,作为孔夫子的孙子,孔伋自然是非常不高兴、也不认同的。他告诉乐大夫,你读的次数还是少,还没有搞懂自己爷爷为何会这样来写,并且希望他在有空的时候多拿出来读几遍,仔细体会一下。

对于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敢这样和自己说话,乐大夫自然也是不服气的。于是,他又指出了孔夫子书中的另外一个缺点。在乐大夫看来,作为一部教化百姓的作品,理应写的通俗易懂才对。可你爷爷为何专门用那么多难以理解的字和词,好像故作高深似的,天下的老百姓谁能看得懂!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诘难,或者暴跳如雷、或者哑口无言,但是孔伋毕竟是孔夫子的后人。只见他当即表示到,不是所有的百姓都能教化的好的。当然,一部好的作品,也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够看懂的。 顿了一顿,孔伋又表示,自己之前在鲁国的一个破旧的小巷里,也曾被一个人问过同样的问题,看来你和那个人一样的肤浅!

说自己是凡夫俗子也就罢了,现在竟把自己比作破巷子里的文盲,简直是对自己的极大侮辱。于是,一气之下,乐大夫拂袖而去。在得知自己的老师被人羞辱之后,乐大夫的弟子便借机讨好老师,说了很多关于孔伋及其孔氏家族的坏话。在弟子的挑唆下,乐大夫让人把孔伋等人给关押了起来,任何人不得私自出入。

由于乐大夫当时封锁了这一消息,所以当宋国国君听说这件事情的时候,孔伋等人已经被非法拘押了好长时间了。在宋君的直接干预下,孔伋被放了出来。

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搞了一部著作,名叫《易经》;孔子被困管蔡之间,写了一部书稿,名叫《春秋》;孔伋在宋国被非法拘押,意外创作了《中庸》,时年十六岁。(若愚的博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