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十六國是中國政權更迭最頻繁的一個時期,武將經常推翻自己的君主,自立爲王。西晉滅亡之後,司馬睿以南京爲都城,在相對安全的南方建立了東晉王朝。東晉建立之初,立足江南抵禦北方匈奴、鮮卑的進攻,但是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並不穩定,一方面要安撫本地百姓,休養生息,另一方面還要安頓好北方的南渡的這些士族,包括以前西晉的一些統治者,貴族等。

東晉建立之初,這些統治者還能夠內部團結,但是到了後期,西晉貴族的奢靡之風逐漸盛行,生活安逸的這些貴族,都漸漸樂不思蜀了。到了東晉後期,土地兼併非常嚴重,農民的負擔也很嚴重,爲了對抗北方政權,不得不大肆徵兵,同時也導致了農民起義,實際上東晉的統治名存實亡。

到了公元420年,掌握東晉實權的大將劉裕廢晉帝自立,導致在之後170多年時間裏,南方政權頻繁更迭,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些王朝都把首都定在了南京,歷史上把它們都統稱爲南朝。

劉裕滅掉東晉之後,建國號爲宋,就是宋武帝,他在位的時候比較有作爲,在位30多年,輕徭薄賦,讓江南地區逐漸富裕起來,也是南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然而到了陳朝,陳後主不思治理,境內的很多田園都荒廢了,而且稅負也越來越重,導致百姓流亡,而他卻縱情享樂,最後陳朝在他這裏滅亡了。

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也是混亂的狀態,先後出現十幾個少數民族政權,歷史上稱呼它們爲十六國,此後,公元439—581年,大約與南朝同一時期,中國北方先後出現了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五個政權,歷史上稱爲“北朝”。北朝與南朝長期對峙,合稱“南北朝”。

十六國後期,鮮卑族的拓跋氏逐漸強大起來,他們原來生活在大興安嶺北面地區,在東漢末年南遷,逐漸形成了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後來北魏的拓跋珪消滅了後燕,逐漸佔領了中原,建都平成。最後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形成了與南朝對峙的局面。

到了公元6世紀,北周武帝進行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解放奴婢,嚴懲隱瞞田地的情況,同時打擊那些官僚的大族,而且還強制那些僧尼還俗,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軍事上擴大兵源,滅北齊,統一了整個黃河流域。可是周武帝死後,政權又落入了外戚楊堅的手裏。所以整個東晉十六國時期,政權頻繁更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