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到来,日照增加,气温始升高,雨水也开始多了,夏天,就这样悄悄的来啦。

立夏习俗

一 、 斗蛋

谚语有云:“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意指随着气温上升,炎夏步步逼近,小孩子特别容易产生身体疲劳四肢无力、食欲减退逐渐消瘦的现象,这便是“疰夏”症状,据称只要在立夏那天吃蛋,就可预防此病。当然,这样的说法出自谁口无人知晓,但历经世代相传,斗蛋最终成为立夏的习俗,而且,“吃蛋拄心”,这也正与中医理论上的“立夏养心”不谋而合。

其实,除了斗蛋,与立夏相关的习俗还有很多,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就有病灾缠身;而说到尝新,有些地方甚至保留着要尝够“九荤十三素”的排场,颇为壮观;在我国江西一带则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苏浙一带有立夏吃花饭的习俗,也有叫“吃补食”的。但无论哪一种习俗,至今仍深深地印在人们的心底。

二 、尝新

尝新是指立夏时品尝时令鲜物,如青梅、樱桃、鲜蚕豆、鲥鱼等。每到这个时候,就成了人们打牙祭的时候,颇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 、称人

立夏日,民间有称体重的习俗。在家里中堂上或者天井里,挂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称,但主要是称小孩的体重。古诗云:“立夏称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则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从小数打到大数),不能外打里。

四 、吃乌饭

立夏这天,能和豌豆糯米饭平分秋色比拼的,非“乌米饭”莫属。 乌米饭据说最早在唐代就有了,当时江苏宜兴、溧阳、金坛和皖南一带每到农历四月初八,就用乌树叶煮乌米饭。后来,大概因为四月初八和立夏节气很近,慢慢就把吃乌米饭并到了立夏的习俗里。

现在,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都还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习俗。 老一辈的人还有一种说法,立夏日吃了乌米饭,整个夏天都不会被蚊子咬。

立夏养生

吃果蔬平心气

立夏是夏季的开始,也是温度转热的开始,气温一高,火气难免上扬,常常会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保持良好的饮食规律,多吃水果蔬菜之类,少吃肉类,这样有助于平静心气。

养心加午休

到了夏天,心阳最为旺盛,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此时人们不仅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有所降低,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发生各种疾病。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养护。养心可以多喝牛奶、豆制品等。

立夏之后,可适当调整个人的生物钟,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增加午休。中午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最好不要加班。午睡时间要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反而会让神气受损。

适当增酸减苦

立夏时节,阳气渐长、阴气渐弱,相对人体脏腑来说,肝气渐弱,心气渐强,此时的饮食原则是增酸减苦,补肾助肝,调养胃气。天气转热后,人体出汗多易丢失津液,需适当吃酸味性食物,如番茄、柠檬、乌梅、葡萄等,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且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

来源于幸福留声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