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讀史專欄作者) 1 高中同學20週年的大聚會因爲一場突如其來的水災,取消了。 一晃高中畢業,已經是第20個年頭了,時間如流水,流淌的時候不覺得,待到回頭去看,也只能暗暗心驚:原來已經過去了這麼多年。 既然我們的計數是十進制,那麼20這個數字,20週年這個界限,自然是有一番說道的。 想起自四月清明節起意搞大聚會以來,同學們每天在微信羣裏熱火朝天地討論和籌備畢業20週年大聚會,時間定在當年高考那三天,地點,自然是當年的高中所在地,而參觀母校是必不可少的節目。

有的男同學還特別提出,高中時代最遺憾的事情就是沒有見過女生宿舍,這次能否如願得觀,以免遺憾終身! 這位同學,我好同情你,我們沒有見過男生宿舍的,一點也沒有覺得遺憾,也沒有絲毫嚮往啊! 2 越討論,我就越疑惑,忍不住思考:我們爲什麼要進行這樣的聚會呢?

爲了把失散多年的同班同學都找齊; 爲了見到每一個老同學,尤其是自己想見的老同學; 爲了彌補當年未能說出口的表白(這個就有點找打了,難不成真要應了網上那一句——同學聚會,拆散一對是一對?); 爲了在同班同學面前炫耀自己今時今日的成功; 爲了曾經的共同努力和同窗情誼; 爲了擴展自己的人脈; 爲了看看今天大家都變成了什麼樣子,也讓大家看看自己長成了什麼樣子…… 這裏面,說不清道不明,千絲萬縷,插科打諢也難以言表的,只怕是一份心結——順遂也好,艱辛也罷,活到了20年後的今天不容易,同時也不太那麼樂意和積極接受和麪對已經人已中年的事實。 所以, 我們需要尋找,找到當年的那種感覺,那種可以一起二,可以一起傻,可以一起爲了考試挑燈夜戰,也可以一起爲了一場球賽而拼命的同命運共呼吸,那種誰也知道誰的底細和糗事,誰也甭笑話誰的那種,輕鬆的、有人做伴的、做什麼事情都有同謀和同夥的少年情懷!3 只是,冰冷的現實恰恰是,想在中年重新找到少年時的感覺,基本上都是枉然。

關於這一點,《親愛的安德烈》中有這麼一段話,說得特別到位: “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夥而行,歡樂地前推後擠、相濡以沫;一旦進了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羣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僚情深,在人的一生之中也只有少年期有。” 學生時代,我們是走在平原上的孩子,我們結伴,我們高歌,我們一起瘋、一起鬧,我們單純,我們快樂; 進入社會工作之後,我們每個人都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出百分之一千的勇氣和氣力去應對自己感情、生活和工作中方方面面層出不窮的各種難題,一轉眼,就到了今天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 4 歷史的車輪只能向前,人生的軌跡也如是。

我們無法重回少年時,“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都暗中標着價格”,我們獲得今天的成熟、地位、家庭、財富、身份、心態……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付出和失去作爲代價的。 這沒什麼不好,這甚至是我們想要的。 即使是起點差不多的同班同學,20年後的今天,我們每個人所得到的禮物也不盡相同。 有人做個企業上市早早退休; 也有人還掙扎在基礎工作崗位上掙一點死工資; 有人兒女成雙夫妻美滿; 也有人至今未娶孓孓一人; 有人官至高階,也有人白衣布丁…… 生活的本質就是,“你不能擁有一切,但你必須有所選擇。” 5 到了今年,掐指一算,同班同學裏,年長一些的,應該已經40歲,甚至40歲出頭,年紀小一點的,也有36、37歲。 八帙開來今過半,一杯引滿若爲辭。

那麼, 祝福我們,擁有過日子的能力,也擁有享受生活的格調,每個人都“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活到了這個年紀,我們都已經修煉了起碼的心平氣和,接受各自的禮物,也在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裏,懂得了欣賞別人的禮物。 這也是爲什麼,在同學面前,炫富,炫成就,炫孩子,炫一切,真的很沒有必要,在更遼闊的人生裏,多樣是一種常態,所謂成功並沒有既定的一元化的定義。

如果要參與同學聚會,更值得借鑑的心態是: 我們都平平安安到了今天,很不容易;我們每個人身上依然困擾有不少問題,這不要緊,我們相信以後,一切會越來越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