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傳饒毅實名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

時值冬月,初雪將至未至,網上忽傳饒毅教授向自然科學基金委實名舉報三位同行論文造假。根據饒毅教授的回應,這是一份尚未發出的草稿,而基金委亦在第一時間表示“正在瞭解相關情況”。

但鑑於近日接連兩起被關注的院士造假、剽竊事件,此事的引爆堪稱“學術地震”。令學界乃至普通民衆不能不關切的是,相關部門何以應對接二連三如雪崩般的科研造假爭議?國家近年來相繼出臺的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意見和規則又如何有效落實?

科研成果被視爲知識的前提是真實不虛

衆所周知,科學是人類探究知識的活動。任何科研成果被視爲知識的前提是,科學共同體乃至全社會相信它們真實不虛。作爲一項集體性和無止境的事業,科學研究必須建立在誠信之上。惟有在恪守誠信的科研文化氛圍中,科學家才能相信同行的研究是可靠的,社會才能相信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來自誠實的探究,才能確信社會對科教的巨大投入物有所值,給予科學研究更有力的支持。

作爲後發國家,中國要邁向科技強國,科學家在全社會的崇高信譽和科學家之間的相互信任無疑不可或缺。

但不難看到,科研活動特別是成果發表和項目申請往往與科研人員的各種現實利益掛鉤,難免使人偏離科研原有的方向。從“不發表就走人”的剛性機制,到各種帽子、位子和獎勵令人心癢的誘惑,諸多物質的目標每每現實得不能再現實,難免使一些缺乏科學精神的人偷嘗科研造假的禁果。

近四十年來,在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等戰略的推動下,中國的科學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步,但也因學風浮躁、急功近利而在科學道德和科研倫理上有很多歷史欠賬,甚至埋下“暗雷”。承認這一點,不單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當下和未來應有的擔當。而不得不指出的是,科學終究是一項追尋客觀性的事業。不論是誰,成果一旦公開發表,都要準備接受同行的質疑,都得對其研究誠信與否負責。

網傳饒毅實名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網傳饒毅實名舉報院士造假:科研誠信建設該如何出招?

科研誠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

實際上,科研誠信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起初,科學研究以基礎研究和學術研究爲主,科研誠信一方面依靠研究者自覺地遵循科學精神,另一方面通過同行評議等科學共同體的自治得以保障。

上世紀70年代以來,科學研究成爲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的主戰場,致使科研從業人員劇增、應用研究增多和學術職位競爭加劇,也使科研造假等科研不端行爲頻發。爲了扭轉這一局面,各國管理部門、大學和科研機構逐漸建立起相應的舉報、調查和懲處機制。

在實踐中,這一機制有兩個顯見特徵。

其一,及時回應和嚴肅查處。2014年,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小保方晴子宣稱其成功培育出類似幹細胞的多能細胞後,一度被追捧爲有望衝擊諾貝爾獎的“日本居里夫人”。但其成果很快受到同行質疑,迫於輿論壓力,理化學研究所爲此成立的專門調查委員會發現,其論文存在圖像造假,不僅小保方受到處罰,她作爲共同作者之一的導師因深感難辭其責而自絕。這一結局固然不應發生,但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查處的嚴厲程度。

其二,依照嚴格的程序展開質詢和辯論。在此過程中,相關被調查對象,無論地位高低,都應該依照及時而嚴格的程序,接受專門的調查委員會的質詢,同時也可以提出反訴。上世紀80-90年代,在著名的“巴爾的摩案”中,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分子生物學家巴爾的摩因在他指導一篇有造假嫌疑的論文上署名,而接受了科學誠信辦公室的調查,甚至不得不辭去洛克菲勒大學校長之職。

此案一度請美國特勤局取證,但被告後來提出上訴,最終以控方證據不足而被裁定爲無罪。有人或許會爲巴爾的摩叫屈,但要看到重要的是過程——依照程序嚴格查處這一必要的程序正義是遏制科研不端的制度保障。

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逐漸發展爲科研大國,不少領域的論文數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於在科學精神和誠信意識上的先天不足和現實缺位,出現了抄襲剽竊、大量論文撤稿和轟動性研究不可重複等前所未有的挑戰。

值得充分肯定的是,相關主管部門迎難而上,在科研誠信和科學道德學風建設方面不遺餘力,從規範制定、管理部門與機構的設置到相應的政策研究、相關意見和實施規則的出臺等等,付出了有目共睹的努力。

科研誠信問題積弊日久,處理需要實踐智慧

面對這次出現的“雪崩”態勢,我們必須在看到已付出的努力和已取得成效的前提下,有一個較爲全面客觀的認識。

首先,對科研誠信問題的及時回應已是大勢所趨。我們看到,這些事件一旦出現,相關責任主體一般會做出正在瞭解和調查的回應,爲問題的及時處理開了好頭。

其次,按程序查處是這次系列事件中有可能進擊的突破口。可以理解,鑑於科學共同體與主管部門、科學家形象與國家形象、條塊管理和國家治理等之間有太多盤根錯節的糾纏與張力,特別是科研造假嫌疑人的特定身份帶來的各種顧忌,難免使各方相互觀望。但爲了有效改善我國科研誠信狀況到國際國內觀感,避免事件的過度炒作,不如對事不對人,依法依規、嚴格有序地處置。當然,在具體的處理中也需要一些實踐智慧。

其三,要以穩中求進爲基本策略。這次系列事件的爆發表明,科研誠信問題積弊日久,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操之過急難免過猶不及。

客觀地講,我國的科研誠信建設尚處於規範和規則制定階段,科研誠信治理還在軟法和硬法的中間地帶。對於管理部門來說,要拿出日拱一卒的精神和持續前行的定力,通過對每次系列事件的積極穩健的應對,能夠將誠信建設往前推動一小步就不算壞。而批評者和建議者可以適當往前衝,在現實的可行性中尋找折中。

放眼未來,中國的科學強國之路要靠每個人的拿出最大的努力、耐心和智慧;只要一步一個腳印,有理由相信,中國科研誠信的剛性約束力的形成會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這些是大道理,具體到饒毅教授實名舉報院士學術造假這次事件,茲事體大,關乎學術嚴肅性,也不可不慎。我們期待有關方面能以權威調查,用縝密公正的結論來還原真相、撫平爭議。

□段偉文(中國社科院科學技術和社會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