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河西,张议潮屡次挫败吐蕃人的反扑,同时他们还主动出兵,兵锋直抵西州。而唐朝趁此机会,大举进攻河西,连续收复陷于吐蕃的原州、乐 州、秦州等三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等七关,给了张议潮义军以极大鼓舞。

甘肃敦煌莫高窟石窟,是中国艺术史上的瑰宝。在156号石窟,却有一幅特殊的画作,它便是《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众所周知,在莫高窟中,大多都描绘着佛教故事。但在这幅图中,却少有地表现了现实中的历史。


看到这幅图,许多学者都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极高历史价值,同时:“当年解放百万汉人的大英雄,如今终于见到真容了!”那么张议潮到底是谁?他到底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了平定这场席卷中国的叛乱,原本驻守于安西、河西以及陇右地区的唐军官兵紧急驰援中原。而西部强国吐蕃见此机会,大兵压境,陆续夺取了河西、陇右数十州的土地。

《资治通鉴》记载:

“安禄山之乱,肃宗在灵武,悉召河西戍卒收复两京,吐蕃乘虚取河西、陇右,华人百万皆陷吐蕃”。

在安史之乱前,陇右、河西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就如元稹《西凉伎》中所说:

“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楼下当垆称卓女,楼头伴客名莫愁。乡人不识离别苦,更卒多为沈滞游。”

然而,吐蕃人的入侵,彻底改变了陇右的面貌。作为野蛮的游牧政权,吐蕃人只懂征服,不懂经营。河西、陇右的百万华人,全部都沦为了吐蕃贵族的农奴,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资治通鉴》记载:

“自瀚海以东神乌、敦煌、张掖、酒泉,东至于金城、会宁,东南至于上邽、清水,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生为戎奴婢,田牧种作,或聚居城落之间,或散处野泽之中。”

不仅如此,吐蕃人还在陇右、河西实行了残酷的“蕃化”政策。他们强迫汉人衣胡服,学蕃语,赭面纹身。只有每逢新年,当地汉人才敢偷偷拿出汉家衣冠,祭祀自己的祖先。

河西、陇右的沦陷,不仅使百万华人沦为奴隶。同时,也给唐朝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巨大压力,长安直接暴露在吐蕃人的枪口之下。德宗年间吐蕃之众分为三道进兵,“相次屯于所趋之地,连营数十里。其汧阳贼营,距凤翔四十里,京师震恐,士庶奔骇”。

自陇右、河西失陷以来,唐朝君臣就一直声言,必要收复失地,解放当地士庶。当由于关东藩镇割据,而南诏和吐蕃不断在关中后方,也就是巴蜀地区作乱。唐朝虽然有恢复之心,但却无收复之力。就这样,河西、陇右整整失陷了一百多年。而唐朝的君臣,也逐渐认为,恢复河湟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甚至有些诗人认为,陇右、河西的百姓已经完全被吐蕃人同化。因此,中唐诗人司空图曾悲哀地写道:

“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但实际上,河湟百姓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们在暗中积蓄着力量。既然朝廷指望不上,那么他们就自己恢复河湟。

张议潮,出身于河西沙洲的豪强。他出生时,沙洲已经“陷蕃”多年。从小,张议潮便见识了吐蕃贵族对汉人的欺压和歧视。从那时候起,张议潮便偷偷学习兵书、战策,以白起、韩信自诩。


会昌年间(公元841~846年),吐蕃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奴隶起义。受到起义的波动,吐蕃对河西、陇右的统治出于风雨飘摇之中。为了争夺河湟地区,吐蕃在河西的节度使尚恐热和尚婢婢打起了内战。这场内战,让河西、陇右百姓遭遇了惨烈的兵灾。《资治通鉴》记载:

“恐热大略鄯、廓、瓜、肃、伊、西等州,所过捕戮,积尸狼藉……至瓜州,闻怀光守鄯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 人 ,以 槊 贯 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然而这在张议潮看来,这不过是吐蕃贵族在河湟最后的反扑。现在的黑暗,代表着黎明即将到来。公元848年,张议潮在一天夜里举起来义旗。受尽吐蕃人欺压的汉人百姓均群起响应。他们拿起早就打造好的刀枪,将驻守在当地吐蕃官兵诛杀殆尽。沙洲光复后,张议潮又再接再厉,收复了瓜州。

为了让朝廷知晓此事,张议潮派出十路使节,将当时的唐宣宗报功。当时由于凉州还未被收复,因此张议潮部与朝廷仍处于隔绝状态。在吐蕃人的截杀之下,十路使节仅有一路到达长安。听闻瓜、沙二州光复的消息,朝廷内欢声雷动。

而唐朝趁此机会,大举进攻河西,连续收复陷于吐蕃的原州、乐 州、秦州等三州和石门、驿藏、木峡、特胜、六盘、石峡和萧关等七关,给了张议潮义军以极大鼓舞。

随后,张议潮与尚婢婢组成了联盟,共同抗击尚恐热。在河西、陇右百姓的支持下,张议潮连克河西十一州。第二年,张议潮派人带着11州的图籍献给了朝廷。自此,失陷百年的河西、陇右,就此重归大唐的版图。


为了表彰张议潮的功劳,朝廷将他封为归义军节度使,总率河西十一州,四千里之地。很显然,朝廷没有余力直接控制当地,只能委任张议潮继续驻守当地。为了纪念这一大事,画家们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展现了民族英雄张议潮以及其麾下归义军的赫赫之威。

画面中从右至左,依次画了鼓、角手各4人,簇拥着中间中部穿红袍跨白马的张议潮,在他身后跟随20余全身披挂的甲骑,旌旗猎猎,甲械精明,威风赫赫。而这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名画,也被收录入中国高中历史教科书。

在河西,张议潮屡次挫败吐蕃人的反扑,同时他们还主动出兵,兵锋直抵西州。在张议潮眼里,不仅陇右、河西要收复,安西、北庭同样也要收复。


公元867年,69岁高龄的张议潮入朝,向朝廷表示忠诚,而皇帝将之封为右神武统军,晋官司徒,这已经是很高的礼遇。5年后,民族英雄张议潮去世,而他解放百万汉人的伟大功绩,也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