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小清新的你,已习惯在夜晚和爱侣做好垃圾分类,虽然味道不够优雅,但你们始终坚信,生活需要有仪式感。晚上,你们终于把垃圾分好,手牵手,丢进小区相应的分类垃圾箱里,神奇的故事即将上演。 第二天清晨,经过分类的垃圾,被倒进了同一辆垃圾车,再经过充分地混匀后,开走了…?… 市民认真分类,垃圾车一招消解,这似乎是垃圾分类界一直流传着的一个经久不衰的都市传说…

这是真的吗? 为此,在五一假期里,具有探究精神的当代君特意做了一次观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社区里穿着绿色小马甲的志愿者们早早就到岗了。当代君所在的社区,垃圾投放的时间是早上7点到9点。大约8点50左右,分别开进来两辆垃圾车。注意!是两辆!一辆是蓝白色相间的干垃圾车,一辆是灰黄相间的湿垃圾车。两辆垃圾车将小区积累的十桶垃圾按照干湿类别,进行了分类收集!

其实,在今年3月上海出台的《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中,就严格要求了分类后的生活垃圾必须实行分类收运,尤其是湿垃圾和干垃圾,都将采用专用车辆收运。同时,上海的环卫车辆将陆续换上“新装”,垃圾清运车以黄灰色为主,车身中央不同标志色来区分垃圾类别,红色对应有害垃圾、蓝色对应可回收物、棕色对应湿垃圾、黑色对应干垃圾。

目前,上海已配置湿垃圾专用车约650辆、干垃圾专用车约3000辆、有害垃圾专用车15辆,满足了全市当前分类运输的需求。 所以,大家不必再担心这个都市传说了,垃圾车也是有分类的呀! 接着,再考你们一道问题: Q:目前,上海垃圾分类的规范分法是什么呢? A)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可回收垃圾、厨余果皮垃圾 B)干垃圾、湿垃圾、装修垃圾、其他垃圾 C)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 是不是仿佛每一种分法都见到过?因为我们的社区里可能正放着干、湿垃圾桶,也可能放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桶,最难以理解的还有“其他”这个类型的垃圾桶。

其实,这不能怪大家,因为从2000年上海提出垃圾分类以来,先后出台了近十种分类标准。当代君在翻阅了许多文件和新闻资料后,大致厘清了上海垃圾分类标准的演变:

上世纪90年代,上海开始单独收集废玻璃和废电池。 2000年,上海正式提出垃圾分类概念,当时的分类方法为有机垃圾、无机垃圾、有害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2002年,上海实行"一市两制"。在焚烧厂服务的地区,垃圾分为可焚烧、不可焚烧、废玻璃和有害四种;其他区域则分为可堆肥、不可堆肥、废玻璃和有害四种。(啥是可堆肥?就是指垃圾中适宜利用微生物发酵处理的垃圾,比如剩菜剩饭~) 2007年,分类标准改为可回收物、厨余其他、废玻璃和有害垃圾。 2010年世博会后,垃圾分类标准再次变化,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和有害(已经和现在的模式比较接近了) 2011年,上海启动以干湿分类为基础的2+X模式。也就是说,鼓励大家先把干湿垃圾分开,其他的可以根据处置能力再分。

(道路及公共场所垃圾箱统一规范分为“可回收物和其他”两种) 2014年上海出台《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明确将居民生活垃圾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四种,这个办法沿用至今。

这张图就很全啦~ 分类方法一路演变,实际上和20年来上海垃圾末端处置技术的不断调整有关,一开始采用的是全量填埋,后来逐步有了焚烧处置和堆肥处置,现在又有了全新的垃圾处理技术。这回大家搞清楚了吧。 最后一个垃圾分类的都市传说有些恐怖——根据测算,上海目前每人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超过1公斤,每天垃圾产生总量超过2.6万吨,正在逼近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的极限。 这是真的。 根据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特聘专家诸大建教授的研究:“与东京、纽约等城市相比,上海的生活垃圾管理仍然是落后的。” 上海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占比约36%,填埋处理约50%左右,生活垃圾循环利用的比例小于10%,而伦敦的这三个比重分别为40%、30%、近30%,东京大约是75%、3%、20%,若不想在将来陷入被动,现在上海就必须采取主动。

2019年3月,上海出台《关于建立完善本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实施方案》,4月份又出台《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实现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全覆盖,居民区普遍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7月1日,上海还将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即将进入垃圾强制分类的时代啦,如果以后再乱扔垃圾,个人最高罚款200元,单位最高罚款5万元! 如果说,过去十几年垃圾分类是“小步走”,那么今年开始垃圾分类工作则要开始“大步迈进”了,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好好丢垃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