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紐約已經開始有了一些涼意,但若是出了太陽,立刻就暖意融融了起來。爲了爭當第一撥觀者,我趁着10點開館之時來到了大都會博物館。

建於1870年,大都會博物館被西方媒體評價世界四大美術館之一,與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巴黎的盧浮宮、聖彼得堡冬宮博物館齊名,館內藏品豐富,擁有來自中國、古埃及、古羅馬、古希臘和歐洲等地數百萬件藏品。不過,對於我來說, 大都會博物館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於中國館,那裏收藏着難得一見的中國藝術珍品  。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大都會博物館

大都會博物館坐落於紐約上東區第五大道和82街的交叉口,緊鄰着綠意茵茵的中央公園。高聳的立柱、巨大的拱券顯露出一片氣派。一樓是圓形的接待大廳,沿着白色的樓梯移步至二樓,便抵達了期待已久的中國館賽克勒展廳。

映入眼簾的第一作品就是久負盛名的元代《藥師佛佛會圖》壁畫,其尺寸之大令人折服。這幅壁畫是美國著名中國藝術品收藏家賽克勒(ArthurM .Sackler)於1954年從文物販子盧芹齋(C.T. Loo)的紐約助手卡羅(Frank Caro)的手中購得,1964年以其母名義捐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因此展廳被命名爲“賽克勒展廳”。壁畫旁,展廳還特地配上了兩尊巨大的立像與之呼應,一爲北齊彩繪石雕觀音像,一爲山西雲岡石窟的北魏燃燈佛像。觀者身處在這樣一片滿是佛國聖境的空間,瞬間變得格外渺小,令人不禁心生敬畏。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元代《藥師佛佛會圖》壁畫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北齊彩繪石雕觀音像

《藥師佛佛會圖》描繪了藥師佛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脅侍兩側,並率有藥師十二大將,壁畫下部還有供養人。仔細看就會發現,整幅《藥師佛佛會圖》壁畫是由若干小塊拼接起來的,這是因爲,它真實的“老家”其實是在遙遠的山西洪洞縣廣勝下寺,它曾是寺院後殿西壁上的一塊壁畫。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廣勝下寺,攝於2019年2月

今年2月春節,我有幸探訪了廣勝下寺。在過去,廣勝下寺的東西兩壁分別繪有熾盛光佛和藥師佛,然而,在軍閥割據而混亂的1928年,這兩鋪壁畫被賤賣流出了海外。如今,西壁《藥師佛佛會圖》壁畫被收藏在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而東壁的《熾盛光佛佛會圖》被收藏在堪薩斯的納爾遜博物館。

其實,在寺院的佛教壁畫中,藥師佛和熾盛光佛同時出現的情形並不多見。元朝大德七年(1303年)發生了一場特大地震,隨後長達六年的大旱以及餘震使得晉南地區民不聊生,祈求佛祖保佑成爲了老百姓唯一的心靈寄託。

在佛教中,藥師佛被視爲東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救世間疾苦。熾盛光佛則是釋迦牟尼的教令輪身,通過做法事和獻祭可消除來自星宿界的有害影響,是天變地異之際的修法本尊。換而言之,藥師佛解救人界,熾盛光佛掌管天界,兩者合二爲一可以避除天災人禍,保佑世人安穩,這也恰好是當時人們的所需,也因此出現了這樣的作品。

在同一展廳內,北齊時代的遺珍——河北響堂山石窟佛造像也出現在了這裏。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這兩尊南響堂菩薩頭像,鼻樑高挺、秀眼輕閉。其中一尊頭戴寶冠,莊嚴華麗。另一尊頭部爲螺發,大耳垂肩,嘴角微微上翹笑着。只看一眼,立刻就被這安靜祥和的氣息所打動,彷彿千年的時光就在這一抹微笑中淡然消逝。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南響堂山石窟彩繪石雕菩薩頭像

響堂山石窟佛造像之所以珍貴,是因爲其風格制式在別處不可再見。北齊短短27年 (550-577年) ,造像的風格承上啓下,在此既能看到北魏佛像“秀骨清像”特徵,又可見隋唐豐滿寫實的色彩,代表了北朝晚期石刻藝術的巔峯水平。

今年5月,我曾特意前往河北邯鄲響堂山探訪這座被人們所遺忘的珍貴石窟。其中北響堂的大佛洞可謂藝術造詣最高,呈中心柱式塔廟窟,方柱的三面各開鑿有佛龕,龕內雕一佛二菩薩像。工匠將印度支提窟中的窣堵波改造成巨大的中心柱,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洞窟形制。

然而,可悲的是,如此罕見絕美的石窟引起了猖獗的偷盜行爲。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北響堂大佛洞

1914年,文物販子盧芹齋在巴黎舉行了中國石雕展覽會,其中就有6座響堂山佛立像,但是當時的歐美收藏界只愛中國的瓷器,還未認識到中國佛像石刻的藝術價值,展覽上的響堂山的石雕幾乎無人問津。若查看當時盧芹齋與歐美博物館的交易來信,不難發現,響堂山不少佛像起初都是作爲禮物免費送出的。然而不久,歐美收藏界注意到了響堂山的價值,於是開啓了大規模的收藏模式,這也導致響堂山石窟遭到了進一步瘋狂的盜掘。

中國佛像日益被炒高。至1930年代末,南北響堂的大型石刻幾乎全部被盜。如今人們來到這裏,見到的大多是殘破、失去佛首的造像。

我在攀登北響堂山期間,不時看到許多當地人來此祈福,如今雖然佛像殘破,但當地信衆的虔誠之心沒有改變,人們的敬畏之情仍然在延續。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殘破的佛像

大都會展館中還有一件令人難忘的藏品——北響堂佛右手掌,這是盧芹齋“偷竊”到海外於1930年送給大都會博物館的“禮物”。該施無畏之印的佛右手掌從每個角度看有不同的美。可惜的是,原本旨在施予衆生安樂無畏的佛手卻被生生砍下,就此孤零零流落海外。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北響堂的佛右手掌

除此之外,中國館內還收有珍貴的距今有近1400年曆史的唐代夾紵坐佛,據說出自河北正定隆興寺。清末民國,時局動盪,文物流失嚴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17年,這尊佛像被日本山中商會收購,後轉賣美國。

該佛像可貴之處在於其製作採用的是千年前的乾漆夾紵工藝。由於技藝古老繁複,需要48道工序方能完成,歷史上很少大規模製作這種乾漆夾紵佛像,因此存世的乾漆夾紵佛像很少,而從唐代流傳至今的幾乎是屈指可數。

探訪大都會博物館的中國遺珍

唐代乾漆夾紵阿彌陀佛坐佛像

這尊佛像雖然雙手缺失,但色彩鮮豔,雕刻精緻,阿彌陀佛面容安詳平靜,微帶一絲笑意,身披袈裟露右肩結跏趺坐,令人爲之動容。縱然漂洋過海,歷經顛簸,佛像的金身與紅色袈裟仍舊展現出其威嚴,似乎可以感受到一千多前,人們那顆對信仰的熾誠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