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趕集日的前一天,父母就會準備好去集市上要賣的東西,並且想好要買的東西。到了中午時分,很多趕集的人,陸陸續續回家去了,雖然集市上有包子饅頭,也有喫飯的地方,但是趕集的人,捨不得買。

70後的人,一晃就奔五了,第一批70後,已經五十歲了。回頭看看曾經走過的路,彎彎曲曲的,腳印也是歪歪扭扭的,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常常在想:“熬過這一陣子,就真的要放鬆自己了,以後活輕鬆一點,回到老家去,把老房子翻修一下,或者新建一棟房子,小院裏可以種花,屋後的上坡可以種果樹,旁邊的土地上,可以種茶。天氣炎熱的時候,可以搬一張椅子,坐在瓜棚上納涼。冬天了,就圍着火爐,打個盹,看看電視,和心愛的人聊天……”
可是,“熬過一陣子”,到底要熬多久,纔是個頭?從年輕時候,熬到了中年,現在依舊無法擺脫生活的“磨難”。幸福在心中,慢慢變成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其實,我們一直都懷念童年的“苦日子”,從農村走進了城市,從這座城市搬到了那座城市,我們的心一直停留在“家鄉”。每次回到家鄉,才感覺睡得踏實,活得自然。
漸漸變老的70後,有一種記憶,叫“趕集”。趕集的時候,就是我們當初“進城”的時候。趕集,是我們進城的一個源頭,集市也是我們奔向幸福的“出發點”。
那時候的家庭,家家戶戶都很窮,村裏有一個萬元戶,都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了。很多人,還住在低矮的土磚房裏,或者住在祖輩留下的青磚瓦房裏。一個月喫一頓肉,也是常事;一件衣服一家人都穿過,也不奇怪,打補丁的衣服,很多70後,都穿過,也不覺得有多醜,不會覺得沒有面子。
物品的交換、買賣,大部分都要到集市上去。每個鄉都有一個地方趕集,有的村,人口很多,也設立了集市。趕集的日子,一般按照農曆的日期分爲“初三、初六、初九”,或者是“初二、初五、初八;初一、初四、初七”,也有的地方,按照陽曆來定日子,十天裏,有三個趕集日,部分發達一些的地方,十天有四個趕集日,把位數爲“零”的日子,也算做趕集日。
在趕集日的前一天,父母就會準備好去集市上要賣的東西,並且想好要買的東西。到了趕集日,父母早早起牀,挑着青菜、玉米、稻穀,或者趕着牛羊,挑着小豬仔,就匆匆忙忙往集市趕。
集市很熱鬧,就像現在城裏的一條大街,集市裏還有農貿市場,那是最熱鬧的地方。有很多小販在集市上逛,要買一些農產品,然後運到城裏或者其它地方去賣。小販和農民討價還價的聲音很大,有時候還會起爭執。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菜,養出來的牲畜,不賣一個滿意的價錢,覺得愧對了自己。小販就覺得,越便宜越好,他是以個人利益爲重。
集市上的農產品,價格很不穩定,特別是到了某種東西集中上市的時候,有的東西幾乎是“不計成本”地賣出去了。如果不賣出去,那麼東西就要挑回去,浪費了體力,指不定下次再來集市,還是賣不到好價錢,因此把東西“賤賣”了,也是常事。
父母把自家的東西,在集市上賣完了,就走進了商鋪。買幾包煙、幾包鹽、幾尺布、一件新衣服、一包餅乾……去趕集的時候挑着擔子,回來的時候,還是挑着擔子。
當父母趕集回來,拿出買來的東西,分給家裏的孩子,那一刻,是全家人最幸福的時候。只要是新衣服,不管什麼顏色、款式,我們都喜歡,都值得我們炫耀好長一段時間。
70後,最幸福的時候,是和父母一起去趕集的時候。去集市的時候,我們幫父母拿東西,甚至用小竹筐,也挑一擔東西。一路上,我們走得很快,就怕錯過了趕集的時間,東西就賣不出去了。
到了集市上,父母賣東西去了,我們就可以趁機到處逛一逛。集市上的東西真多啊,人也真多啊。商店裏,琳琅滿目的東西,讓我們目不暇接,常常看到自己喜歡的玩具,但不好意思 開口要父母買。家裏沒什麼錢,每個人都要懂得“勤儉節約”。
有時候,集市上可以看戲,一些跑江湖的戲班子,或者鄉里請來的戲班子,在集市的一旁,搭一個舞臺,就“咿咿呀呀”開唱了。那時候的戲,唱得真好聽,有些曲調,多年以後,都還記得。
我記得有一回,看了“武松打虎”的花鼓戲,看到武松威風凜凜的樣子,就覺得我自己找到了偶像,長大以後,也要當“武松”,爲民除害。
到了中午時分,很多趕集的人,陸陸續續回家去了,雖然集市上有包子饅頭,也有喫飯的地方,但是趕集的人,捨不得買。能夠在集市上買幾個包子,喫一頓飯,都是很幸福的事情。記得有一次趕集,到了中午一點多鐘,母親還沒有賣完青菜,母親就拉着我去喫麪條。麪條沒有放肉,也沒有骨頭湯,但味道很香,大概是我們太餓了吧。
現在的農村,也有集市,但已經不熱鬧了。農村的東西少了,多半是一些城裏人把城裏的東西運到集市去賣。趕集的人,也多爲年紀大的人,多半是買一些農具或者農資。
還有的村子,村口就是水泥路,家裏有摩托車,小車,趕集也不要走路了,還隨時可以去城裏買東西了,就不再期待趕集日。
過年的時候,集市會熱鬧一些,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回到了村裏,也喜歡到集市去看看,回憶曾經的“熱鬧”生活。
很多地方的集市,已經不再趕集了,店鋪也陸續關閉了,不再像“小城市”。一些偏遠的村子,也就是幾個老人在家留守,要買什麼東西,就打電話給城裏的兒女,下次兒女回家,就順便帶回來。
70後的你,還記得趕集的日子嗎?那時候,去集市就是“進城”,看到集市上的“熱鬧場面”,覺得很幸福。看到商鋪裏的東西,都伸長了脖子,希望都買回去。
漸漸變老的70後,記憶深處,是不是還有集市上的人來人往,還記得父母從集市上帶回來的新衣服、溫熱的包子、一雙涼鞋、一雙毛茸茸的襪子……記得自己走出村子的時候,也從集市經過。
城裏的生活,可以說是“天天趕集”,但總是沒有趕集的幸福感覺。我們的青春一去不返,記憶中的“集市”,卻根深蒂固,見證了我們成長、見證我們離開家鄉的步伐……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