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史上,韋應物的歷史地位是可以和王維、孟浩然、柳宗元相提並論的,此所謂“王孟韋柳”。因爲在他們的詩歌當中,都有對經典景色的極致描繪,真正開拓了唐詩當中山水景色的描繪的新境界。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是韋應物最爲精彩的唐詩。
而另外一首比較冷門的唐詩,雖然流傳不廣,但展現出了他的爲官之心,寫出了古代士大夫的良心。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
這首唐詩就是唐代詩人韋應物的《寄李儋元錫》,顯然是贈與朋友的一首古詩。全文理解起來並沒有什麼難度,不過在後續就得到了極高的評價。范仲淹嘆爲“仁者之言”,朱熹盛稱“賢矣”。這些評論都是從思想性着眼的,讚美的是韋應物的思想品格。
“去年花裏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寫兩個人去年離別,到如今花開季節,分開了已經一年。“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向對方吐露自己的煩惱和苦悶。國家的前途,個人的未來都難以預料,只覺得一片蒼茫。即便是美麗的春天,依然感覺到無所作爲,面對未來一籌莫展。
“身多疾病思田裏,邑有流亡愧俸錢”,這是他思想上的矛盾之處。因爲在他的治下(邑)還存在着一些底層人流離失所(“邑有流亡”)的現象,所以讓他覺得愧對朝廷發給他俸祿(愧俸錢)。有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也體現出他確實是一個愛民如子的清廉之士。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最後的詩句表達了對朋友前來的盼望。看到百姓貧窮逃亡,覺得自己未盡職責,於國於民都有愧,所以他不能一走了事,只能期待着朋友的到來一同暢談此事,了結心中鬱結。
這首古詩的藝術和語言上並沒有突出的特點,但是反襯出的是詩人心中的良心。這份良心包括了對國家未來的思考,包括了內心對老百姓顛沛流離生活的可憐,而且也明白肩上負的責任,不可一走了之。
正是因爲此,這首古詩才被稱爲良心之作,代表了古代士大夫心中那顆純良的品格,歷來爲人稱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