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譬如說你講無欲則剛,他會反駁,說慾望都沒有了,那還需要這個剛乾什麼呢。有人說,孔子講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飲食男女本來就是人的正常感情,怎麼能去壓制呢。

現在教育往往強調人要有個性,一個人要敢於表現自己,要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至於表現得好不好,見解是對還是錯,這不重要。現在學校裏往往就這樣教。

我聽過一個小學老師上課。這位老師鼓勵孩子發表個人見解,說你們動動小腦筋,讀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有幾個同學站起來說了,老師都不滿意,說你們講來講去都是課文的意思。於是繼續鼓勵:“小腦筋再開動開動,不要怕說錯了。”

於是孩子們努力說了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最後老師總結說:“老師雖然不完全贊同你們的觀點,但是我欣賞你們這種勇於講出觀點的勇氣。好,下課。”

這種教育就把人教得糊里糊塗。明理很重要,知見不能有錯。有人說,孔子講了,“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可見飲食男女本來就是人的正常感情,怎麼能去壓制呢?

其實孔老夫子說這話正是在警告我們,飲食男女,這是人最大的執着。小到夫妻吵架,大到國家之間的戰爭,說到底,不外乎飲食男女引起的。這就告訴我們,這種慾望你即便不能斷,好歹也要把它控制在倫理道德範圍之內。能夠斷掉是最好的。

許多人在這一點上想不通,於是對儒家的東西也就不能認同。譬如說你講無欲則剛,他會反駁,說慾望都沒有了,那還需要這個剛乾什麼呢?慾望都沒有了,男女之間沒有愛情了,人類社會還怎麼繁衍呢?這樣一來我們人類不就沒有了嗎?我回答說:你完全不用擔心世上大家都把男女之慾斷掉。你能節制它,讓它不違背倫理道德就非常不容易。我們所擔心的是男女關係的混亂,是慾望的泛濫。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就在於現代教育和古代聖賢教育的不同。

現代教育不注重倫理道德因果教育。即便是注重了所謂德育,也很難獲得良好的效果。因爲這種道德教育沒有根。古代道德教育之所以落實得好,是因爲有因果教育貫穿其中。因果教育就是道德教育的根。

世界幾大宗教的教育都是因果教育。儒家雖然因果規律談得不多,但決不否認因果規律。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君子一定要懂得命運,懂得因果。孔子還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一個做陶俑殉葬的,大概會斷子絕孫。因爲他沒有仁愛心,用像人的東西作殉葬品,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世界宗教基本都認定人生是苦海,這是基本事實。既然是苦海,我們又沒有能力出離,那麼好歹大家要好好地相處,遵循倫理道德。這就是世間法。如果有可能的話,就是連這個倫理道德的社會都不要貪戀。

一方面要去建立道德的社會,另一方面絕不執着於建立道德的社會。因爲它再怎麼好都在輪迴之內,都是娑婆世界。這是出世間法。修出世間法一定要通過這個“衆妙之門”,要了解宇宙人生到底是從哪裏來的,爲什麼宇宙人生是個假象,爲什麼我們有生老病死的苦,如何出離這個苦。這就需要我們好好學經典。道之體理解起來確實比較困難。多學幾條,可能會加強我們的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