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备(示意图)。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刘备伐吴会有哪些原因呢。

公元221年的四月份,刘备在成都称帝,六月份,就开始调兵遣将,七月份,刘备亲自率领数万蜀军讨伐东吴,双方在荆州地区展开激战。结果蜀军大败,刘备自己也忧郁而死。

▲夷陵之战

这一次的大败,让我们不得不对刘备的军事能力重新评估,不仅如此,很多人都觉得刘备伐吴是个错误的决策,失败了也是自作自受。

那么,当时的刘备是怎么考虑的呢?为什么他执意要发动伐吴战争呢?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伐吴是为了给关羽报仇,可身为一国之君的他,难道会单单因为二弟之死而大动干戈?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刘备伐吴会有哪些原因呢?

第一:东吴实力较弱,不是不可一战

柿子挑软的捏!相比于曹魏,东吴的实力确实更弱点。此时,孙刘两家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我们不妨来看看夷陵之战时双方的实力对比:

西蜀 东吴

兵力 约50000人-80000人(有争议) 约50000人

主要领导者 刘备 陆逊

主要指挥将领 冯习、张南、傅彤、沙摩柯等 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

很明显,兵力军备上吴方偏弱,将帅能力上蜀方稍弱,并没有演义中所写骁勇善战的关兴张苞。

进一步分析一下,蜀军伐吴有没有有利因素呢?

1、御驾亲征,鼓舞士气。

虽说刘备刚称帝不久就发动战争有点过于匆忙,但皇帝的亲自指挥对军队士兵的鼓舞作用是极大的。事实也证明,蜀军一开始是占据上峰的。

▲刘备(示意图)

2、水陆并进,居高临下。

从地势上看,蜀方是居于高处,位于上游,顺江而下,作战有利。

《三国志·陆逊传》记载: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

吴军惧怕的也是刘备的水陆军共同出战。

▲夷陵之战

3、熟悉荆州,收买人心

蜀军对荆州是很熟悉的,不管是地形还是河流,毕竟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

《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遣侍中马良安慰五猇蛮夷,咸相率响应。刘备他策动了蛮兵共同伐吴,增强了自己的力量。

▲马良(示意图)

不过,吴军也有有利的因素。

1、上下一心,早有准备。

孙权在一年多前干掉关羽,夺取荆州后,早就料到终有一天会和刘备决裂,早早的做好了准备。向曹丕称臣,避免两面受敌。《三国志·孙权传》记载: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就是说,孙权已经迁好都城,在积极备战了。

2、拖延时间,积极守备。

主动进攻的一方一般都会要求速战速决,时间一旦拖长,粮草不足,士气低落等问题都会出现,而吴军巧妙的抓住了这一点。

▲陆逊(示意图)

综合各种因素,伐吴战争不是不可以打!

第二:荆州必争之地,才有望夺中原

荆州,北靠曹魏,东近孙吴,西挨蜀汉,战略要地,三方都想要。哪一方占领了这块地,对另外两方都是威胁。而且在《隆中对》中也曾强调跨有荆益是平定中原的前提条件。荆州如果没有占有,意味着蜀汉只能在可怜的益州过安逸日子。刘备知道,荆州是一定要夺回来的,因为它太重要,关系到蜀国的存亡。

▲荆州和益州

第三:伐吴出师有名,为报关羽之仇

说得有情怀一点,身为大哥的刘备,对二弟关羽的死肯定是会痛心的,毕竟是肝胆相照的铁哥们。

说得难听点,做为政治家的刘备,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幌子,不过是提出一个口号,鼓舞将士,震慑对手。

所以,为关羽报仇是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

▲败走麦城

第四:刘备年过花甲,后主能力有限

刘备是有雄心的霸主,多次寄人篱下,仍壮志未消。而刘禅是公认的平庸皇帝,刘备当然也十分清楚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这时候他近60岁了,不趁着自己还健康,做点大事,难不成也坐着等死吗?

▲刘禅(示意图)

以上几个原因,可以表明刘备伐吴并不是一时鲁莽,也并不能说是错误的决定。只是这一战确实让刘备亲手搞砸了!大部分的锅得他自己来背!

刘备这一战犯了很多错误。

1、文武缺人,准备不足。

武将方面,关羽已故一年多,黄忠也病逝了,张飞被部下所杀,马超、魏延要在汉中防备曹操,不重用赵云。所以,刘备没有像样的大将可用。

文臣方面,庞统早已去世,善于奇谋的法正在帮助刘备取下汉中后次年也亡故了,诸葛亮是需要镇守成都的,并做好后勤服务的。所以,刘备没有好的谋士相助。

▲法正(示意图)

2、心浮气躁,冒然挺进。

出征前,黄权曾中肯地建议,他为先锋先探探吴军的虚实,让刘备在后面坐阵。可刘备不听,执意深入东吴境内,把自己的战线拉长。

3、决策错误,扎营丛林。

长途跋涉几个月,蜀军士气低落,又逢上入夏,天气极其炎热,大树底下好乘凉,刘备决定放弃水路,在丛林处让大军扎下营寨,这恰恰给了吴军用火攻的机会。

你可能还会有疑问,刘备犯了这么多错误,为什么就没有人来劝谏他?为什么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呢?

当然有人了,而且进谏的人还不少。比如,赵云真性情,就曾站出来,劝谏刘备说,当今的国贼是曹魏,不是孙吴,应该好好备战,准备北伐,魏国灭掉后,东吴就臣服了,一旦和东吴先开战,肯定是一场持久战啊!

《三国志·赵云传》记载: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秦宓也曾劝刘备说,天时不当,必难取胜。前面说的黄权也向刘备谏言。

▲秦宓(示意图)

可是固执己见的刘备谁的话都不听。还把他们都冷落了。伐吴战争不使用赵云,让他督江州,把秦宓关押了起来,不采用黄权的建议,让他督军防备曹魏的进攻。

面对那么“任性”的刘备,作为丞相的诸葛亮怎么不劝呢?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既知道刘备执意这么做是有他的道理的,还知道自己也劝不动刘备。

在《三国志·法正传》中记载,诸葛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意思是说,如果法正在就好了,他应该能让刘备不伐吴,就算劝不成功,随同刘备一起出征,也不至于惨败啊。

这就说明了在军事兵略方面刘备更为信任的人是法正和庞统,其次就是自己。确实他们两人更擅长军事奇谋,庞统出谋伐川蜀,法正出谋定汉中。都不是徒有虚名的。而诸葛亮更像是刘邦的萧何,一般是不会随刘备出征的。

明知道自己劝不动主公,为什么还要公开摊牌反对呢?一心做好本职工作,守好成都,并且希望上天庇佑蜀军,才是诸葛亮的智慧呀。

▲火烧连营(示意图)

可惜夷陵战败了,本想着能在有生之年为蜀汉扩张版图的刘备,不仅自己一命呜呼了,更给刚刚建立不久的蜀国挖了一个巨大的坑,难以再图霸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