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個自媒體賬號和營銷號宣稱,美國的32個盟友日前在歐洲國家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召開了一場針對5G網絡安全的會議,並達成了一個“華爲將永遠無法滿足”的決策。確實,耿直哥在翻閱了多家外電的報道以及布拉格方面的官方材料後發現,雖然這場會議確實有32個美國的盟國參加,也提到了網絡安全“不僅僅只是技術問題”,還要考慮供應商所來自國家的“治理模式”等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非技術因素”,美國白宮更給會議發來了賀電——但是,這場會議及其達成的那份提案,其實際意義要遠小於目前看似嚇人的輿論觀感。

(原標題:美國聯合32國對華爲發起“致命一擊”?華爲竟一點不着急!)

5日,一則“鐵幕落下,西方32國聯合拒絕華爲”的消息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熱傳。多個自媒體賬號和營銷號宣稱,美國的32個盟友日前在歐洲國家捷克的首都布拉格召開了一場針對5G網絡安全的會議,並達成了一個“華爲將永遠無法滿足”的決策。

然而,華爲公司就此事給出的最新回應卻顯示,華爲不但沒有反對這場會議,反而還對會議表示歡迎。

下面這張圖中的文章,便是今天在中國社交網絡裏熱傳的西方32國聯手封鎖華爲的部分熱文。

根據這些自媒體賬號的說法,美國的32個盟友日前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了一場關於5G安全準則的會議,併發布了一份名爲“布拉格提案”的會議文件,其中更提到要制定一個華爲將永遠無法達到的安全標準,從而將華爲從西方封殺出去。

其中一些自媒體賬號還提到,美國政府在這個“布拉格提案”發佈後的第一時間發來了賀電,稱美國十分支持會議對各國建設5G網絡提出的安全建議。

據此,一些在自媒體號和營銷號便得出了“這對華爲和中國是致命一擊”的結論,還有一些自媒體賬號諷刺說“中國媒體天天吹牛華爲粉碎了美國的陰謀,誰知美國一出手就把華爲給摁死了”。

但奇怪的是,這麼一個被自媒體和營銷號描述得彷彿是“天塌下來”的事情,華爲的回應卻十分“淡定”——不僅沒有強烈反對,反而還對大會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了“歡迎”。

在一份最新聲明中,華爲就做出瞭如下表態:

“華爲理解各國對網絡安全的重視,我們認爲此次大會展示的合作精神對保障全球5G網絡安全至關重要。此次大會強調了研發、開放市場和競爭的重要性,我們對此感到鼓舞。

但是我們認爲網絡安全本質上還是技術問題,技術問題要靠技術手段來解決。我們堅信任何未來的安全原則都應以可驗證的事實和技術數據爲基礎,而不是基於供應商的屬地和意識形態來進行鑑別。”

所以問題就來了,爲何華爲的表態如此淡定呢?是在“打腫臉充胖子嗎”?

對此,電信業資深專家、信息消費聯盟理事長項立剛在接受我們的記者倪浩的採訪時表示,這個布拉格會議無疑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中國是全球重要的5G大國,擁有華爲、中興、大唐等在全球領先的設備製造商,美國試圖施壓其盟國共同抵制中國產品,這種傾向性比較明顯,且美國確實有這方面的政治考慮。

但項立剛也指出,通過一個兩天的會議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戰略聯盟,從而達到抵制華爲的目的。他剛說,“這個會議沒有形成約束性協議,即使是達成具有約束性的協議,歷史經驗來看也經常會在實踐中表現的千瘡百孔。而且這次參加會議的人員來看,除了東道國外,其他國家都是一些不具決策力的中層官員,會議的效果距離美國想要達到的目的還很遙遠。

確實,耿直哥在翻閱了多家外電的報道以及布拉格方面的官方材料後發現,雖然這場會議確實有32個美國的盟國參加,也提到了網絡安全“不僅僅只是技術問題”,還要考慮供應商所來自國家的“治理模式”等帶有“意識形態”色彩的“非技術因素”,美國白宮更給會議發來了賀電——但是,這場會議及其達成的那份提案,其實際意義要遠小於目前看似嚇人的輿論觀感。

比如,這場布拉格會議確實僅僅持續了2天,而且美聯社的報道也指出會議得出的“布拉格提案”其實並沒有任何法律約束力,只是一份供各國參考的建議。

而路透社的報道更顯示,不少參會的國家甚至並不準備在任何會議的材料上簽字。

換言之,這場會議及其得出提案都還不是一個定數,對於華爲來說也仍然有空間去博弈。這也是華爲能淡定給出回應的一個原因。

“美國的盟友也是有腦子的”,知名通信媒體人、C114中國通信網副主編蔣均牧對耿直哥說,雖然美國不斷施壓,但華爲“該拿到的市場”其實已經都拿到了。

他進一步介紹說,比如歐洲大國英國和德國政府就都已經表態不會排除華爲,而此次同樣來布拉格參會的韓國也已經在和華爲合作了;至於澳大利亞這種本來就沒讓華爲進入的市場,問題也不大。

另外,蔣均牧還介紹說華爲目前在中東地區基本上拿下了全部的海灣國家。他說,根據2019華爲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傳出的最新消息,截至3月底華爲已經和全球領先運營商簽訂了40個5G商用合同,其中就有10份來自中東地區,並不乏沙特、卡塔爾這種海灣地區的大國。

“所以應對美國的施壓,我覺得華爲問題不大”,蔣均牧說。

最後,蔣均牧認爲美國對於此次布拉格會議如此關注並第一時間發來賀電,更多還是在打一種“輿論戰”,即營造一種華爲“被拋棄”的輿論勢頭——當然,事實卻遠非如此。

(編輯:董文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