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劉鶚的《老殘遊記》爲人們生動描繪了一幅晚清濟南府社會市井風情畫卷。其中所寫老殘住過的客棧“高升店”,匯兌或存放過銀兩的票號“日升昌”,還有紙扇莊“有容堂”,皆爲實有其店確有其號。而這三家老字號背後還各隱藏着一些傳奇故事,從中不難窺見自清末民初以來濟南傳統工商業的興衰變遷。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光緒二十八年劉鶚46歲,攝於上海,此時正埋頭寫小說《老殘遊記》

《老殘遊記》在描繪晚清濟南府市井風情時,曾寫到三家店鋪堂號。這三家老字號分別爲客棧高升店、票號日升昌和紙扇莊有容堂,涉及當時濟南府的旅館業、金融業與文教用品業,其各出現在小說第二回與第十四回之中。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書中第二回開篇寫道,老殘到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府,當日來到小布政司街上,先找了一家名叫“高升店”的客店住下來。老殘隨身帶着在古千乘(博興)爲黃瑞和治病酬謝他的一千兩銀子,住下後辭去腳力車伕,便將銀子暫時存放在高升店內。但過了幾日總感放心不下,就又從中取出八百兩拿到院前大街“日升昌”匯票莊,兌換爲匯票讓其寄回江南徐州(丹徒)老家去。後來在第十四回中又寫道,老殘與黃人瑞在齊河旅館裏商議如何爲妓女翠環贖身時,說他在濟南省城“有容堂”還存放着四百兩銀子,可以全部取出來用之爲翠環贖身。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老殘遊記》雖爲小說,但所寫人物事件,多實有其人確有其事。只不過或存姓改名,或存名改姓而已。而所寫市井風情則全有實據,並非子虛烏有的杜撰。正如作者自雲:“野史者,補正史之缺也。名可託之子虛,事需證之實在”(《老殘遊記》第十三回原評)。故據此可以推斷這三家店鋪及堂號的真實存在當無問題。當然小說畢竟是小說,小說中游方郎中老殘住過的高升店作者劉鶚未必就曾下榻。有容堂與日升昌亦當作如是觀。但有一點則可肯定,三家店鋪在當時都頗具名氣,劉鶚對其有相當的觀察和了解,當爲濟南老字號無疑。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清朝布政司是管錢糧的衙門,因在巡撫衙門以西,故而也被老百姓稱爲“西司”。按察司是管刑獄的衙門,則在巡撫衙門以東,故也可稱之爲“東司”。巡撫衙門舊時又稱“撫院”,所謂“院前大街”即撫院前面的大街。當年西司與東司之間的街面是濟南府最爲繁華之處,而尤以院前大街爲盛。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當時西司衙門口外有縱橫兩條街道。南北大街稱爲大布政司街(即今日省府前街),東西窄街稱爲小布政司街(即今日省府西街與東街)。小布政司街北臨濟南貢院東近府學文廟,當年各地來省參加鄉試的秀才即齊集於此。熙來攘往者也以讀聖賢書的文人墨客居多。這些人哪一個不盼望着步步高昇呢?取名“高升店”而開業於此堪稱慧眼獨具。小說中說老殘當時住此店內院東廂房,北上房內即住着兩位來自天津的闊少“李老爺”和“張老爺”。兩位已花錢捐班正等着走撫臺大人“張宮保”的門子弄個小官噹噹呢。據史料記載,清末濟南府有旅館30餘家,分爲車馬店、客棧、客店等幾個層次級別。而居城中風水寶地的高升店,不僅院落寬大客房甚多,而且院內還有泉水小溪縈繞,由此看來當屬彼時的一流客店。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1930年,高升店

當年小布政司街上印書局、舊書肆、裱畫鋪、古玩字畫店林立,可謂一街文墨風流。老殘所云省城“有容堂”便也開設在這條街上,據云位於此街東頭路北,以出售文房四寶、竹折畫扇和套色信箋等出名。而從老殘曾存放了四百兩銀子來看,這家筆墨扇莊當時還兼營存銀信匯業務。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老殘匯兌了八百兩銀子的院西“日升昌”票號就更有可說之處了。

院西大街是當年濟南最繁華的大街,而日升昌票莊則是當時國內最有名的匯票莊,在全國各大小城市都設有分號,曾以“一紙匯票,匯通天下”而聞名。票號是清代纔出現的一種金融機構,而開辦最早的票號就是日升昌票莊。清嘉慶末年,由於商品貨幣經濟的發展,埠際間貨幣流通量大增,過去靠保鏢運銀很不安全,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匯票莊應運而生。日升昌票莊是山西商人的買賣,由平遙李氏首創於道光初年。當年票莊總號即設在山西平遙西大街。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匯票莊主要業務是進行銀錢異地匯兌,以收取匯費獲利。當時把匯費叫“匯水”,匯水大大低於保鏢運送費用。此外它還可從存儲與放貸中獲利。不過就如今日有假鈔一樣,匯票如何防僞是當時的一大難題。而日升昌票莊則有一套獨特祕訣,在其近百年的經營史上從未發生過款項被人冒領之事。一是它的匯票是票莊自己印刷製造,並採用了水印暗花等防僞技術。二是匯票由專職人員毛筆填寫,實行以漢字代數字的密碼法。分別用詩文語句表示月份天數和銀兩數量。比如老殘是“一路秋山紅葉”來到濟南府的。假定那八百兩銀子是9月15日通過日升昌票莊給老家匯寄去的,那麼其暗號代碼即爲“細私而流通”。這些密押外人是根本無法解密的。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匯通天下的日升昌票號於辛亥革命後的1914年倒閉。因影響巨大,當時《大公報》曾髮長文分析其倒閉原因。當年的院西大街今已大變,昔之票莊遺址究在何處,是早已無蹤無影無處尋覓了。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有意思的是,儘管日升昌票號在辛亥革命改朝換代不久便轟然倒閉,但直到民初之後,老濟南人的一句順口溜還提到當年那家“有容堂”南紙莊。順口溜是這麼說的——“頭戴一品冠,衣穿大有緞,腳踏大成永,手拿有容扇,喝的是春和祥,喫的是仁壽堂”。句中所說“一品冠”是指當時的一品齋冠帽莊,“大有緞”是指大有益綢緞莊,“大成永”是指大成永鞋靴莊,“有容扇”即是指有容堂紙扇筆墨莊。“春和祥”指的是春和祥茶莊,“仁壽堂”則是指仁壽堂藥店。不過,這裏“喫的是仁壽堂”一句,說的並不是喫藥丸子,而是指仁壽堂藥房的潮州蘭花水煙好;“喝的是春和祥”也是特指當時春和祥茶莊的安徽六安瓜片好。一句順口溜列舉了六家知名堂號及其所售名產名品。那意思是說:一個人的身上只有這六家堂號的東西齊備,那才叫氣派,才稱得上拔份兒。這大約是當年濟南府富貴閒人的新時尚。若擱到當今大概就得稱“款爺”或“富婆”了。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春和祥是濟南“八大祥”中最早的茶莊。當年春和祥茶莊在城頂筐市街,仁壽堂藥房位於院西大街。而一品齋、大有益、大成永三家綢布莊鞋帽店都在院西大街路北的芙蓉街內。芙蓉街南口路東小巷爲芙蓉巷。今日芙蓉巷內東段路北,平泉衚衕南口東側,當年大成永鞋靴莊的門面老房子仍在。門牌爲芙蓉巷17號。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大成永鞋靴莊舊址

當年芙蓉街與大布政司街是除院西大街之外最繁華的兩條南北街。

雖然日升昌早已倒閉,高升店也蹤跡難尋,但有容堂的故事尚未完結。

有容堂扇莊的發跡故事雖發生在濟南,但其聲名遠揚卻是在蘇州。今日蘇州名園拙政園西園舊稱“補園”。補園原爲蘇州名士大鹽商張月階的私家花園。補園內有座臨水亭軒宛似一把倒懸的大摺扇,此即當年張月階精心設計的“扇亭”(亦名“與誰同坐軒”取蘇東坡句),以寓不忘祖先由制扇起家之意。張月階名履謙號月階,曾創辦蘇綸紗廠及蘇州電力公司,做過蘇州商會總會的總理。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1911年蘇州媒體採訪了張履謙之玄孫、微雕藝術家張毓基。張老先生向記者講述了他們蘇州親仁堂張氏家族當年如何從山東濟南府遷居至此的故事。原來張毓基即爲濟南有容堂第六代後人。有容堂的始祖名張誠聲,善於制扇及書畫,清末在珍珠泉撫院衙門口擺了個扇攤。一日遭衙役欺凌,適被撫臺大人撞見,喝退衙役,見其扇面書畫秀雅,便出銀資助,幫他開了一家紙扇店。張氏扇店經營各種扇子,主要是書畫摺扇。全家辛勤勞作,連嫁進來的媳婦等都學會了做扇面,制扇骨,編扇墜。由於所售摺扇書畫精美,生意甚是興隆。此時便有了一個正式堂號“有容堂”。後來有容堂又兼營百貨,還有錢莊信匯,乃至涉足鹽業,遂成一方大賈。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蘇州拙政園內張氏補園“與誰同坐軒”扇亭

有容堂第二代爲張肇培字厚甫。張厚甫有三子,次子即爲張履謙。其在分家析產時分得連雲港附近的鹽場,娶妻吳氏爲江蘇人,遂遷移蘇州定居。其曾任兩淮鹽運使,卸任後承包鹽稅發家,漸至富甲一方。據張毓基先生講,其高祖張月階不僅愛好文物書畫,還喜嗜崑曲,光緒年間曾請蘇州崑曲名家俞粟廬來補園爲其兒孫拍曲。俞粟廬五子即爲當代崑曲名家俞振飛。俞振飛第一次登臺表演,便是在張家補園的鴛鴦廳,與張履謙之侄張紫東合演《蘇武牧羊》。中國崑曲已於2001年被列入世界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近日蘇州張氏補園扇亭也將原樣複製到美國。

隨遊方郎中老殘尋找濟南老字號

晚清濟南府“西司”與“東司”之間的繁華大街,即爲今日濟南最具標誌性的商業大街泉城路。當年三家老字號因《老殘遊記》的描寫而永載史冊,成爲後來者不斷訪幽尋蹤的對象。如今的泉城路幾經改造已是廣廈高聳煥然一新。但隨着老房子老建築的蕩然無存,那些老字號老故事也盡隨西風吹去無處尋覓了。

攝影:捕魚達人007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