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午9點40分,是濟寧高新區王因街道中心中學(以下簡稱王因中學)的課間操時間,校園內音樂聲響起,1000多名學生井然有序來到操場整齊列隊,雖已是寒風刺骨的季節,可這些少年、少女依然活力四射,絲毫沒有因爲寒冷而影響肢體動作。乾淨寬闊的操場,動聽悅耳的校園廣播、朝氣蓬勃的學子……眼前的一幕幕無不體現着這個市級文明校園的風采。

博聞通達厚德明志,王因中學這樣潛移默化地育人

文體活動豐富多彩

給予學生施展平臺

成立於1976年的王因中學是一所老牌農村中學,擁有紮實的辦學功底和豐富的辦學經驗,學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博聞”、“通達”、“厚德”、“明志”的教育理念,而在王因中學副校長田樹軍看來,這八字校訓是要銘記在每一個師生心中,伴隨一生的。

“博聞就是博學廣聞,通達意指將學習的知識融會貫通,通曉豁達......”田樹軍主張學生的學習、德育與興趣愛好培養全面發展。“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會主動引導學生去參加各種體育比賽和活動。”田樹軍告訴記者,學校將教師的教學工作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興趣培養緊密聯繫在一起,除在學習中實施幫扶結對外,在學生的特長髮展中,學校也不遺餘力給予幫助,最大限度發揮學生個性特長,讓學生按照興趣選擇社團。學校共設乒乓、籃球、合唱、器樂、美術等12個社團,利用每週兩節的課外活動時間和課餘時間將學生集中到一起,讓學生在自己喜歡的領域裏快樂學習成長。

社團活動極大地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使各年級學生的才華得以充分展示,個性得到張揚。而學校組織和參加各種形式的文藝匯演和文化藝術節也讓學生擁有了施展才華的“天地”。除了利用政策契機參加市級、區級的體育比賽和文藝匯演外,學校自身每年也組織書法繪畫展、校園體育文化節、朗誦比賽、乒乓球賽等各類文體活動,形式多樣的比賽與活動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能夠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裏徜徉,在藝術的世界中成長,在激烈的比賽中奮發向上。

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漫步王因中學校園內,操場四周牆壁上古樸典雅的楹聯詩詞、名言警句,校道邊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牌、圍牆上的公益廣告首先映入眼簾。學校充分利用環境文化建設加強師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教學樓過道兩側的牆壁上,隨處可見勵志標語、公益宣傳、處處洋溢着濃厚的德育氛圍。

作爲濟寧高新區基層中學,王因中學依託校園文化建設以及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打造德育教育體系,真正做到了不僅對學生初中四年負責,而且對學生的終生負責。“在我們學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個成長檔案,對於問題學生,我們採取一對一輔導的模式,特別是在心理教育與德育培養方面下足了功夫。”田樹軍介紹,在教學工作中,老師將“教書育人”4個字詮釋的淋漓盡致。不僅在學習中引導問題學生步入正軌,在教育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對生命的尊重方面學校同樣重視。

“教育沒有一針見血的辦法,只能通過教師的責任心和耐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王因中學有許多農村學生從小就是留守兒童,由於長時間得不到家庭的溫暖與關愛,學校便千方百計幫學生營造溫馨的校園環境,通過一對一輔導來促進孩子成長。“如果有孩子因爲從小得不到關愛導致學習成績下滑,那我們至少還能引導他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田樹軍說。

家校合作形成機制

學生成績穩步提升

“作爲一所農村基層中學,辦學條件和硬件設施跟城裏的學校比不了,但是我們也有自身的優勢。”田樹軍所指的優勢正是學校教師的敬業和學生們身上的質樸,“咱們服務的都是當地老百姓的孩子,有些老師可能和自己班級的學生住在一個村子裏。”田樹軍介紹,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方便了師生的溝通,同時也讓學校與家長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繫。

就在今年暑假,王因中學組織20多位教師深入學生家裏進行課業輔導,及時掌握了學生假期和課餘時間的學習動態,更讓家長和學生深切感受到了學校的關懷。此外,學校在每學期至少組織兩次全員家長會,讓學生與老師、家長與老師、學生與家長之間行成良好學習成長溝通機制,贏得了家長學生對學校教育的普遍認可與支持,形成家校合作的良性循環。

正是得益於家校合作的成功,很多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遇到問題能夠第一時間與老師溝通,老師也可以全方位掌握學生的學習、生活動態,有針對性地給予幫助。在這種模式的激勵下,如今的王因中學在2018年中考中旗開得勝,高中錄取率達到71%,其中重點高中錄取率達到51%,物理學科單科綜合成績排名全市第9名,這樣耀眼的成績對於一所基層中學來說實屬不易。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鄧超

博聞通達厚德明志,王因中學這樣潛移默化地育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