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此,莫尼埃還專門做了實驗,發現水泥裏摻夾鐵絲確實能讓其更加優化,這也是如今鋼筋混凝土的雛形。所以,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需要鋼筋混凝土的民族。

衆所周知,如今世界上基建水平最高的國家,中國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我國是世界上出了名的“基建狂魔”,不管在速度還是成本控制上,都遙遙領先其他國家。所以,在中西亞、非洲、南美、歐洲幾乎世界上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我國基建隊的身影。而說到基建,不得不提到其中最重要的建築材料鋼筋混凝土。由於目前全球絕大部分建築都是鋼混結構,它幾乎也是現代建築的皮肉,也難怪我們的都市被叫做“鋼筋混凝土叢林”。


既然我國是基建大國,自然就離不開鋼筋混凝土。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年均生產和消耗的鋼筋混凝土達到了23億噸,乃世界第一。不僅將第二遠遠甩在了身後,甚至還超過了全球所有國家產量和消耗量的總和。所以,中國人當之無愧是世界上最需要鋼筋混凝土的民族。


作爲目前最重要的建材,混凝土的使用歷史已經有將近一百年,雖然我國需求高,也將鋼筋混凝土運用得出神入化,但它卻並非國人的發明。而鋼筋混凝土又是如何誕生的呢?


人類進入水泥時代的時間並不長,其在19世紀初纔出現。1824年,英國人約瑟夫·阿斯譜丁發明了水泥,他無意中發現將石灰石研磨成粉,再往其中加一定量的黏土,之後摻水人工攪拌後得到了一種風乾後變得堅硬無比,用來修路非常合適。而且可以和黃沙、石子混合在一起,變成人造的石頭。

阿斯譜丁的嗅覺相當敏銳,他預感這個東西即將引發建築界的革命。於是,他在同年10月21日便申請了專利,同時,還在英國的Wakefield建了一座專門的水泥生產廠。


由於水泥的特性,其很快得到了業內同行的一致好評。阿斯譜丁水泥的名氣很快傳開,一下運用到了整個歐洲。但是,水泥製品有個缺點,抗拉強度太低。簡單地說,就是體積稍大一點的水泥製品很容易斷裂,當時甚至還發生了幾起建築物倒塌的事故。直到三十年後,法國人莫尼埃把鐵絲網加入到水泥中,才解決這個問題,真正的混凝土終於誕生了,並很快用來製造船隻、橋樑和房屋等等。


這位法國人叫莫尼埃,是一位園藝家。1865年,他在用水泥修砌花壇時,爲了防止被人踩踏,特意在水泥上插了鐵絲網。除此之外,莫尼埃還在水泥裏摻加了沙子和小石子等建材。結果,如此建成的花壇抗拉強度大大增加,還更加結實。爲此,莫尼埃還專門做了實驗,發現水泥裏摻夾鐵絲確實能讓其更加優化,這也是如今鋼筋混凝土的雛形。

很快,莫尼埃就把這項對水泥的改進技術帶到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會上,其在當年的世博會上引起了轟動。而這屆世博會也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身影,這個人叫王韜,是我國晚晴著名的思想家,來自廣東,也被稱爲“中國睜眼看世博會的第一人”。這次世博會上,王韜也見識到了鋼筋混凝土的厲害。回國後,他很快向身邊的同僚介紹,不過並沒有引起重視。就這樣,我國失去了一次引進鋼筋混凝土的絕佳機會。


19世紀末,隨着廣州、上海等口岸的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在租界修建具有本國風格的建築,混凝土就這樣進入了中國。事實上,西方的傳統建築是以大塊岩石爲材料的,混凝土遠比石頭施工方便,材料更容易得到,價格也更便宜。據考證,中國最早使用水泥的建築是英國駐上海領事館,於1872年開建,使用的水泥來自於海外。而中國最早的水泥廠,1889年在唐山建成,1892年成功生產出第一袋水泥。當時人們把水泥稱作爲“洋灰”。

經過百年風雨,這個由英國人發明,法國人改進的建築材料,儼然成了中國人最重要的剛需。記得當年杜甫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裏感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正是由於我國強大的基建力量和鋼筋混凝土的發明,杜甫老人家的夙願在千年後終於照進了現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