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要以为马克思是没本事赚钱养家、买豪车豪宅,“如果明天我愿意去找一个有收入的职业,而不为我们的事业而工作的话,那么,明天我就能结束这种状况”。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马克思的贫病交加、借钱度日的历史,从其有关书信中简直让人不忍卒读。

原标题:常与共:有事业没职业的马克思是真的精英

不必美化马克思的贫困,物质的匮乏绝不是他的主动选择,就像养育好几个孩子也不是一个什么少见多怪或者别有用心者所暗想的那种“槽点”一样,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谈个体选择,特别是家庭生育选择,那就是以今非古。马克思的贫困,是道义良知和理论自信之下的不得已。不要以为马克思是没本事赚钱养家、买豪车豪宅,“如果明天我愿意去找一个有收入的职业,而不为我们的事业而工作的话,那么,明天我就能结束这种状况”。

【本文为作者常与共向察网的独家投稿】

精英和草根,是两种人,判然有别,两不相依,势同水火。通常的“教科书”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是这样吗?

如果把精英解释成精神上的英雄,那么,草根一定得是草原上的傻根。于是,二者也就难分伯仲,甚至不分彼此了。嘻嘻不要笑哈哈,不都在同一片苍穹之下、靠着双手劳动为生吗?理论上就是如此。可凭什么,有人趾高气扬,有人总是低头赶路呢。离开了阶级和阶级分析这一套话语体系,还真没法更精确地解释。

从个人奋斗的视角入眼,成为精英或者当个草根,真的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正常而健康的社会里,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按劳分配到按需分配,规则公平的前提下,七分靠打拼,那就看谁更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了。尤其是把一件平平凡凡的事情,锲而不舍地做上那么几十年,就一定能够实现人生的“出彩”。

显然,人生价值如果按货币来衡量,一切发家致富的小故事,都有一番大道理。可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而无气,不知其可的那点气,就是骨气+气骨,最终评判的,还是世道人心,而不是一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即便我们衣衫褴褛、收入微薄,也不要丧失掉我们在一些“大人先生”面前的应有的那种尊严和骄傲。当然,为了生存,而在不想点赞的时候依然随大流点个赞,在人家办喜事的时候绝不打肿脸充胖子地随个三五十块钱的份分子,也是可以的。

但是,我们必须晓得,人为什么要“识文断字”,要追求真理。近年来,我们全社会自上而下少有地出现了马克思热、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热,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好的信号。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有没有希望,就看他们的书橱里,他们的文件上,能出现多少次簇新的蓬勃的继往开来、不断进取的思想元典。

如果按照世俗的标准,马克思的贫病交加、借钱度日的历史,从其有关书信中简直让人不忍卒读。由此大概也能够理解,为什么鲁迅先生的日记里,还有汪曾祺的书信里,都会有大量的显然与其一般印象中不食人间烟火的身份不相适宜的那些账目和收支问题,谁不是从吃喝拉撒睡、养家养育养老开始过日子的呢?尽管马克思也有其原则,比如要向熟识的几个私人朋友借钱,而决不是把这件事变成一个公共事件,去找公共渠道找弱势的朝不保夕的工人群体募捐,或者从自己所属的而且起着关键作用的组织公共活动的经费里列支。

不必美化马克思的贫困,物质的匮乏绝不是他的主动选择,就像养育好几个孩子也不是一个什么少见多怪或者别有用心者所暗想的那种“槽点”一样,如果脱离了时代背景谈个体选择,特别是家庭生育选择,那就是以今非古。马克思的贫困,是道义良知和理论自信之下的不得已。不要以为马克思是没本事赚钱养家、买豪车豪宅。

【“如果明天我愿意去找一个有收入的职业,而不为我们的事业而工作的话,那么,明天我就能结束这种状况。 (1866年10月9日书信)

是的,马克思也曾是股坛高手,他在贫困中的坚持探索是自觉的:

【“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什么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1866年8月13日书信)】

他对探索中的鸿篇巨制是自信的,《资本论》对于工人阶级来说,“我这部著作所能提供的东西比我个人参加任何代表大会所能做的工作都更重要”(1966年8月23日书信)。其中第一卷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

是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有着伟大的友谊。马克思从未讳言恩格斯对他在经济上的巨大帮助,

【“他是我最亲近的朋友。我和他之间没有什么秘密。要不是他,我早已被迫去干某种‘有收入的工作’。” (1866年10月25日书信)

但如果说因此,马克思就在思想上向恩格斯做了某种妥协,而不是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固有的同构性,那么,显然是另一种“机械决定论”。是过高估计了金钱亦即资本的魔力,归根结底,也还是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现存事物的永恒不变的保守视角上,对资本世界一统山河的神圣秩序的维护之论。如果说十九世纪的西方精英意识,就是对马克思的贫困无尽的嘲弄和戏谑,那么,21世纪的草根精神则一定是对马克思为普天下受苦人而受苦一生,感到无限的敬意和无穷的遐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