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接到一个电话,让我去西城区车公庄大街文化创新工场的一个办公室,领取一个书香之家门匾,告知“林赛一家子”获得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奖励。

记得在2016年整个一年,我们一家子被北京市怀柔区雁栖镇评上“读书状元”,接着推送到怀柔区,评上区级书香家庭称号,再由区推送到北京市,评上市级书香家庭称号,今天获得国家级的奖励,很高兴。

以下这篇文字是2016年报批镇级读书状元时写的:

-----------------------

最近,我们农家院所在的村子要推荐我参加“读书状元”的评比。就我的个性而言,我不是那种愿意出头露面的人,如果是别的什么“状元”,我可能会婉言谢绝,但是对于读书,我还真想“掺和”一下。

要当这个“读书状元”,并不是看你读过多少书,也不是看你读书的面有多宽,或者对某些书理解的有多深,只是让写一篇“追忆历史、人物和事件,颂扬建党95周年的光荣历程,抒发爱党爱国的情怀“的文章,字数1500,去参加 “书香怀柔”第九届怀柔区全民阅读活动征文比赛。

这次我参赛文章的题目是《两个威廉与箭扣长城的故事》。这是《两个威廉与长城的故事》读后感,该书201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我的丈夫威廉.林赛。

我不确定我这篇文章是否能扣上主题:“抒发爱党爱国的情怀”,但是我敢保证我能由衷地抒发对万里长城的情感。

关于读书,我还有些话想说。

在上大学的时候,读书,特别是博览“文史哲”方面的书,就是我们这些历史系学生分内的事。那时,我读书读得很专,大都是老师指定的历史书目,也是为了应付考试,完成学业;大学还没毕业我就对金融产生了兴趣,就经常去经济系旁听有关课程,当然也就少不了阅读有关书籍;

后来,学习金融,下海经商,做信托投资和人力资源,更多读的就是这方面的书。1988年与威廉结婚后,又回到历史专业这个老本行,读的书也是与他研究的主题——长城和长征有关。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往后,要生孩子,养孩子,教育孩子,我大约有10年时间,几乎没时间读书,甚至抽不出空来读“育儿经”(其实我更喜欢“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信不信由你,在这一期间我就读过两本书,一本是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另一本是就是刘晓庆的《我的路》😄。

后来,孩子们慢慢长大,留给我的时间渐渐增多,每次进城办事,新华书店总是要进去逛一逛;现在,不出家门,我就可以在网上订购我喜欢的书了。

我读书还有一个“怪毛病”,我不爱看那些“有用”的书,如教你如何赚钱、如何与人搞好关系,如何教育孩子,以及那些大众旅游攻略。我更喜欢读那些“无用”的书,而且我读书都是“以人为本”:如果我喜欢上一个作家,我会千方百计把他/她所有出版的作品都找来读一遍。比如我先读了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建筑的艺术》,上了瘾,我就想法儿买到他的所有作品;再比如我欣赏资中筠对美国研究的观点,我就把她包括随笔在内的书都统统买来,甚至包括她丈夫陈乐民对欧洲研究的书也找来一读。我在读书方面,绝对属于“追星族”,我追的“星”的名单可以列出一大串儿。

这次我能不能中上这个“读书状元”,我并没有把握,祝我好运吧!

1978年在西北大学校园里,我在读《毛泽东选集》。

1982年我对《经济管理》杂志感兴趣。

从1994年到2004年的10年间,绝大部分时间我在生儿育女。虽然没有时间读书,但是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大书。

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我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现在我自称“书虫”。

2016年林赛一家子被评为怀柔区和北京市的“书香之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