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知大道。

必先为史。

当我们犹疑、不确定、不相信的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不是持续不断地争吵,而是冷静地停下来,回顾一下历史,从旧有发生的事情中找到一个或停下来、或继续走下去的答案。

于是

史书散落在不同的书架之上

给予人们批评的勇气与相信的力量

《万古江河》就是这样一本史书

出自历史学家许倬云之手

很多人大赞其宝藏属性:

“历史写成这个样子,也是叹为观止!”

书中文字激扬,于饱满的情感中,带有一丝振奋感,但又发乎情、止于理,既能在我们弱于信心的时候,给到大家自信的动力,又能在大家因成绩的取得而虚骄忘我时,将我们拉回到该有的位置。

向内,求一个答案

我们从何处而来?

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说: “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

惯常之中,大多数人不太喜欢读历史书籍,但都喜欢从历史故事中找到为什么这么做的索引,而历史也成了今日之选择的一项例证。

神奇的是,《万古江河》这本书得益于作者开阔的史学观与丰富的文学修养,轻松消解掉了史学的陌生感。

万古江河

书以江河入题,写的是山川,说的却是历史,一下子将人带进一幅画中:一位学贯中西的史学耆宿,隔着江岸之渚,望海潮起落,时而汹涌,时而平缓。先生说,这些一时一地的片断,像极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假如用河流为比喻,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如黄河、长江。”

这两条相距不远的河流,从巴颜喀拉山脉缓缓流下,一条向北溯流而上,一条顺江南而下,无交错,只是自顾自地奔流出属于自己的疆域,却在历史的维度上相聚汇,这才有了今日之中国的文化特色。

先生写黄河流域的文明,说它九曲夭矫如龙。理想国版的书籍封面便是以黄河为象征。写到长江流域,先生说,“有大江带来的水流,挟来的数千里泥沙,海洋始能成其大。”

这其实也是在回答一个疑问:

“中国”是从哪里来的?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19年秋季开学,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将这本书作为给新入学学子的礼物,连同通知书一起寄出,他想要鼓励的不仅仅是青年学子对阅读的重视,更是希望借“万古江河”的浩浩荡荡,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一并装进当代清华人的心中,装进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之中。

向外,得一个明白

我们走到了哪里?

写史的书籍多以时间为轴

将文化历史的进程娓娓道来

许倬云的《万古江河》也一样

书以时间为轴

共分八个章节

从神话时代的中国自然地理

切入到旧石器时代的茹毛饮血

第一章

讲述的是在“中国”这个观念还未形成前,自然地理中不同地区的人类活动。这些地区文化的由分而合的过程,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文化系统,成为了日后中国文明建构的基础。

第二章

则进入到中国文化的黎明,所聚焦的历史节点从公元前16世纪到前3世纪。这段时期,中国文化终于涌现。北方儒家思想和长江流域的道家思想都有了自己的核心,为许多有关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界定。

第三章

是“中国的中国”,自秦汉开始建立“天下国家”的体制,外来的信仰慢慢融合于中国文明之内。

↓↓↓ 往后的第四、第五章

进入到“东亚的中国”和“亚洲多元体系的中国”,“中古时代的中国,不仅已纳入亚洲整体性的经济网络,而且中国在中亚—东亚长程贸易居于商品的供应者地位,而在海道方面的国际经济,中国货币更是国际通货。经由中国为中心,东方与西方的经济正在趋于整合为整体的网络。” 这段历史时期,因经济的多元,也带来了思想的多元与融合。

↓↓↓ 等到了第六、第七章

中国进入世界体系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政治制度进入到还能运作的最后一段岁月。幸运的是,还有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通过著述《中国札记》(后经金尼阁补充)的方式,向西方全面地报道了中国地理、物产、中央与地方政制、风俗习惯、科学工艺、宗教信仰、哲学思想。遗憾的是,中国风尚还是从盛极一时,走向了颓势。

第八章

进入到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年多年的世界历史。此前百年的蹒跚,中国为适应新的世界,师夷长技,开始撕裂自己的文明。遭遇重创的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文化,以及人民的自信心。等到了20世纪,都会文化勃兴,大上海华灯初上繁华渐盛,而北京、广州等都会也开始展现出自己的活力。

最终,大洋航道的开拓,终于将全世界人类社会,经由经济网络联结为一体。

中国文化也在内省外化的历程中,走过了数千年的山河岁月,期间有过无数的起起伏伏、风风雨雨,见证着巴颜喀拉山的雪水从源头开始融化,一路收纳支流河川的水量,收藏自然之雨雪,渐从细流,汇聚成长为长江大河,向更远、更深的大海——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奔去。

未来,慢慢地成长

我们该走向何处?

对于历史与文化的考察,应不囿于书斋之内,而是放逐于世界的广袤之上,善以承载天下的心怀,将细小微末的历史事件,延伸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走向之中。

正是如此

《万古江河》才能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现象

将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串联了起来

借助史书的作用,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演化过程,也更加明白世界将如何继续有序发展。我们从史学家对中国文化发展轨迹的回顾中,收获到一份坚定:兼容并蓄的胸怀。“哪怕遭逢外来异质文化,也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即使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也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遇见困难

不仅仅我们需要重新振作

世界也一样 因为

“万古的江河

不只属于中国

也属于全人类”

祈愿山川湖海的连绵不绝

终能冲刷掉泥沙俱下的混乱

重新回归到细水长流的日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