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国更换门名时,想把匾拆下来掉个脸儿, 准备把“大清门”三字翻到墙里,把背面朝外,刻上“中华门”三字。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1420年竣工,当时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公元1417年(明永乐十五年),明成祖朱棣准备迁都北京,派蒯祥等著名匠师分工负责皇宫建筑群的设计和施工。蒯祥就精心设计了皇城正门,1420年竣工,当时叫“承天门”,为黄瓦飞檐3层楼式的5座木牌坊,是沿用唐代皇城正门的旧称,表示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
1651年10月31日 (顺治18年),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
清朝还把天安门面对着“大明门”改称“大清门”。民国更换门名时,想把匾拆下来掉个脸儿, 准备把“大清门”三字翻到墙里,把背面朝外,刻上“中华门”三字。当把牌匾拆下来时,发现里面竟是“大明门”三字,原来清人在二百多年前就用这招了。中华门解放后被拆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