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都有粉丝、敬佩者,这很正常,这属于个人行为,只要不是喜欢秦桧、高俅等,别人其实还真管不着。当然,我也有自己喜欢的宋朝历史人物。
每个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喜欢某位历史人物,与每个人的阅读兴趣、知识面宽窄有着广泛的联系。例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等人各有各的优点和问题。你可以都喜欢也可以都不喜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谁都管不着。好在这里面没有什么秦桧之流,还算是一些基本正面人物。
你可以都不喜欢。例如欧阳修乃是逼死狄青的关键性人物之一;王安石变法中因为用人不当造成后世奸臣遍地,在南宋时更被作为奸臣的代表;苏东坡作为文臣没事儿青楼闲逛,对爱情不专一;司马光心态守旧、排斥改革。
同时,你也可以都喜欢:欧阳修的文章、苏东坡的词、司马光的史学、王安石的改革、范仲淹的文武兼备的家国情怀等等,无不让人佩服。
范仲淹最被人钦佩,在宋朝这个“文人治国、祸国”的朝代,他属于少数“完人”
范仲淹生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一生真正的为国为民操劳,以社稷而非皇帝为准。1036年,因为和权臣吕夷简论争被贬,在岭南时妻子病故,范仲淹得了重病。当地知县梅尧臣写《啄木》《灵乌赋》劝他报喜不报忧。希望他做麒麟、做龙、做风,劝他不要做乌鸦整天提醒君主、世人。
范仲淹则回复他“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胡不学太仓之鼠兮,何必仁为,丰食而肥。仓苟竭兮,吾将安归?又不学荒城之狐兮,何必义为,深穴而威。”
1040年,在宋夏战争中,范仲淹成为主将之一,并在此大力提拔狄青。之后,历经“庆历新政”,范仲淹又试图对“三冗问题”进行整治。但终于失败。1046年,范仲淹又被调离京师。1048年写下了千古名闻《岳阳楼记》,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感动了世人。
可以说,范仲淹是宋朝少有的文武兼备的文臣,对外军事能拿得出手,对内“亲历新政”乃是王安石改革的“序曲”。整个宋朝,可惜的是,范仲淹这样的“完人”太少,如果多些,宋朝恐怕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憋屈”的朝代。
许多人总搞不明白“朝代”指的是什么,朝代乃是统一的政权,按照这个标准,因为中原政权的北大门广大地区燕云十六州被占领,北宋不算特别牢靠的朝代,只能算“基本统一”的朝代。那么,南宋根本不是朝代而只是政权。
宋朝是一个令人感到窝囊的朝代,文人最风光又如何?
宋朝是一个“文人最风光”的时代,因此,文豪众多。宋真宗、仁宗时代文豪集中出现;南宋孝宗时代也是文豪辈出。在这两个典型时期之外,宋朝每个时代都有非常厉害的文人出现,由此,被许多知识分子夸耀、赞美着。但对于宋朝文人,我除了“抵抗派诗人、文豪”外都不喜欢。
例如范仲淹、辛弃疾、苏东坡等人,我还是比较喜欢的。我之所以喜欢“抵抗派”诗人,就在于文人风骨在宋朝显露无疑:为了实现所谓的理想——圣人治国,可以放弃历史责任,宋太宗拼命实现统一,宋真宗、宋仁宗时代的皇帝和文臣们说不收复就不收复了。
为了实现圣人之国,防止武人受到重视,他们集体疯狂。用谣言、造谣的方式逼死了狄青,从而制造了类似岳飞悲剧的悲剧。
只不过,他们是在宋朝中期、宋辽之间都在失去“勇武精神”的时代,他么没有遇到“金国”“蒙古”“后金”。从而避免了被集体“灵魂拷问”的时机,这是他们的幸运之处。
为了让文人们帮助皇权制衡武将势力,宋朝的皇帝给予了文臣史上最大的权力。但是,文人们空谈误国的毛病使宋朝,在成为中国文化与经济最发达的时代的同时,也是最没骨气、从来没有站着活的朝代。
澶渊之盟与仁宗极盛,北宋繁盛与幽云在哭泣
明朝的大门没有被轰开,并非多强大多伟大
唐太宗和玄宗谁更有能力?不能因为安史之乱就把他贬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