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北京城,说起有什么“海”,大家随口都能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什刹海、中南海、北海等,可是你知道吗。为什么“北海子”的变化会如此之大,毕竟在北京城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化,这也是自元朝以来,在北京建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理环境稳定。

说起北京城,都知道历史悠久,3000多年了,历经中华文明的发展变迁。而变化的不仅是城池、文化和经济建设等人类文明的产物,3000多年的时间,也足够沧海变桑田。现在的北京城,说起有什么“海”,大家随口都能说出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什刹海、中南海、北海等,可是你知道吗?在七百多年前曾有一个“海”,而且比现在这几个海加起来还要大的多。

可以想象一下,当我们把现在的积水潭、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连起来,再加上延至德胜门外的一大片地,而形成的一大片水域,将是何等辽阔!所以才被元朝蒙古人称为“北海子”。

那一片海,曾在那里波光荡漾了千年万年!而现如今,只留下这些零星散布的湖泊,是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为什么“北海子”的变化会如此之大,毕竟在北京城的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大的地质变化,这也是自元朝以来,在北京建都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理环境稳定。

既然没有大自然的原因,那么剩下的就只能是人为的因素了。在元朝开始在北京建都后,变化最大的自然是人口!虽自战国起,北京就是燕都,但一小国的都城人口,和一朝代的都城人口,自然没法相比,更何况在战国时,整个燕国的人口也远远不能和1000多年以后的元朝相比。

因时光的延续,朝代疆域的扩大,使得当北京成为一朝之都后,因人口的巨增,承受了远超其能力的负荷,最明显的就是水资源的逐渐匮乏,当然到今天,就更加的明显。

曾经的北海子,是元朝规划都城的核心,可见其重要性,这也成为都城人民用水的来源之一,所以结果显尔易见,北海子的水,不够用!从明初就开始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再加上明中期,由于稻田的增加,更加使得什刹海地区的湖面锐减,后来索性在德胜桥东南,开挖一条直通下游水面的渠道岔河),与后海隔开。因此我们现在的“银锭观山水倒流”是从明中期才形成的人文景观。

北京城的水日渐匮乏,也就开始一步步地向周边地区借水喝的步伐。当然,到现在的“南水北调”工程,更是前无古人的大手笔!相应的,北京城的人口数量也是史无前例啊!

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如果我们想要将现在仅有的这些湖泊还能留给后世子孙,不会像今天的我们不知道曾经的北海子,后世的他们不知道现在的什刹海!那么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力度还要加大才行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