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父母本以为在自己的强制教育之下,孩子会释然表现出来一种积极努力的状态,但实际上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比较轻的惩罚会让孩子动力不足,甚至认为“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打我,我做什么都可以。大部分孩子在被父母惩罚之后,他们也会短暂性地表现出来努力的行为。

“与其说爱是由那个被爱着的人所定义,不如说爱是由选择去爱的那个人所定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它所表达的意思,和现阶段我们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所秉持的“我是为你好”有一定的偏差。

确实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现在每天努力挣钱,也是为了让你将来过上好生活,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为你好。”

在父母看来表现出来这种状态其实就是爱孩子,可是孩子是否真的接受父母所说的这些关爱,却是父母从来不曾考虑的,这种所谓的“为你好”被父母定义。

而爱的表达方式,也被父母以自己所想要的方式决定,在这种爱的表达过程之中,孩子没有发言权。父母会认为“我是为你好”,所以你必须接受。

一些心理学家研究表示,现在大部分父母所表现出来的强势态度,以及爱的压制就是孩子叛逆的根源。孩子在三岁以后,他们就有自我的意识。

等到进入青春期之后,这种自我意识更为迅猛,如果父母还是像孩子在婴幼儿阶段,那样表现出来对于孩子的压迫,他们必然会选择自己所能做的方式来反击。

父母面对这种状态自然不能适应,而给孩子安置以叛逆、不听话的罪名。

01孩子接受讯息越来越多,性格也较为叛逆,表现不听话

君君的孩子比较调皮、叛逆是我们这一片都知道的事情。只要我们所能想出来调皮孩子做的事情,他曾经都实践过。

只是其实孩子并不是一直是这样,孩子在小的时候还表现的比较乖巧,邻里看到还会夸赞几句“这孩子真聪明,又懂礼貌”。

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小学阶段他的学习成绩也没有这么差,基本都是全班中上游水平。

后来看到自家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加上君君平时对于其他孩子的观察,她认为孩子还可以更好。

看到周围一些孩子什么都第一,君君也希望可以发挥孩子身上的优势促使他不断进步。

所以回家就去逼迫孩子,之后她疯狂的要求自家孩子不断努力,白天晚上孩子经常会学习很久。

在这个过程中,君君还会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给予你这么好的条件,就是想让你给我们脸上添光。

我们家到现在也没出个大学生,你可要争气,别让你妈失望”。听完这些话之后,本以为孩子会更加努力,但是他却像是变了一个人一样。

后来君君才了解到,原来是因为自己对于孩子的压迫,致使他心理超限,而无法接受父母的安排,所以选择以这种破罐子破摔的方式去应对。

相信大部分的家长在生活中教育孩子也会秉持这样的态度,想尽千方百计为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资源、学习环境。

孩子却总是不如父母所愿,甚至表现出来叛逆不听话的行为。

02教育孩子,大多父母选择的惩罚、奖励对孩子的驱动性并不强

确实现在生活压力较大,孩子如果不努力就有可能被社会淘汰,但是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如果没有走到这个阶段很多道理我们都无法听从。

孩子在他们所处阶段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父母存在很大的差异,而父母所说的“为你好”只会让他们感到烦躁。

当然还有一部分父母在考虑,让孩子不断进步的过程之中会进行惩罚以及物质奖励。

虽然大家对于老一辈所秉持的棍棒教育不太赞同,但是在情绪失控时必然还是会使用。

大部分孩子在被父母惩罚之后,他们也会短暂性地表现出来努力的行为。一些父母在生活中也会发现如果给予孩子物质奖励,他们的执行力更强。

想让孩子考第一,给他奖励100块钱,这或许让他更努力,可是这样的方式,却无法真正的解决这些问题。

1)惩罚:较轻惩罚孩子动力不足,过重惩罚孩子心理受挫

父母本以为在自己的强制教育之下,孩子会释然表现出来一种积极努力的状态,但实际上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比较轻的惩罚会让孩子动力不足,甚至认为“正爸爸妈妈也不会打我,我做什么都可以。”

反而过重的惩罚其实就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一些父母控制不住自己情绪,对孩子集体拳打,第二天有可能发现孩子身上很多地方乌青。

孩子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也比较脆弱紧张不安,这对于孩子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是父母无法忽视的。

2)奖励:奖励一旦消失,孩子动力不足

大家也都发现,在生活中进行物质奖励对孩子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只是之前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者想要去安静的地方生活,没想到搬过去之后周围一群孩子特别吵闹。

当时学者没有训斥他们,而是选择给他们每人10美元。

等到第2天的时候减少5美元,第3天的时候只有一美元,目的就是让他们一直在这里玩耍。

没想到等到所谓的物质奖励只有一美元的时候,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值不值得,再也不愿意来这里玩,而学着也就清净了。其实这就表现出来:一旦物质奖励变少或者消失,孩子的动力也会随之减弱。

不管是惩罚还是奖励,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延续性的动力源泉。而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在亲子相处之中,如果拥有一种无条件的爱,或许能给孩子更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变得更为优秀。

03亲子相处得宽心,利用“无条件的爱”,孩子更优秀

①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从所谓的无条件,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在亲子过程之中,如果父母能够赋予条件目的为主,促进孩子努力或许会让孩子有更多的内在驱动力,而不是因为父母本身的激励压制向前走。父母在这个过程之中表达出来的爱意并不附带任何的条件,不管孩子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们必然会保持爱孩子的状态。仅仅只是一个引导者而存在成为孩子的依靠,不会因为他们身上的缺点而表现出来不满,也不会因为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要求而感到伤心。因为所谓无条件爱有以下特点:他不索取、爱孩子本身的样子、能够容忍差异,主要是表现一种行为。

②作为父母,到底如何利用“无条件养育”促使孩子进步?

确实就像我们所想的这样,如果父母能够通过无条件养育来和孩子相处,必然亲子之间更为融洽。当然如果父母利用得当也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只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主要考虑的是孩子本身的自主性。

⑴以表达真诚爱意为主

父母总是对孩子说“我是爱你的”,但是实际上这种所谓的爱大都有条件。

希望孩子优秀能给自己脸上添光!

希望孩子之后有钱可以赡养自己!

希望孩子优秀,能让自己在家长堆里面亮眼!

这种心理是一种较为畸形的,甚至把自家孩子当作一种实现自己内心所想的工具。我们只有真诚的表达自己的爱意,同时让孩子乐意接受这种父母的爱,才能真正的让他们感觉到幸福。

⑵不要超越自己能力付出

现在很多父母会超出自己所承受能力去给予孩子爱,甚至让孩子过上奢侈愚昧的生活,但是自己每天却在工厂里面黑白颠倒的工作。

如果有这样的交换,必然会让家长内心有期望,这种超越自己本身能力的付出也许会在某一天爆发出来,从而成为伤害孩子的“炸药”。

我们只有明白自己的耐力以及忍耐度,了解给予孩子多少资源而不会有他对他们有期望,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同时让自己处于一个轻松的氛围之中。

⑶情感影响孩子成长

如果我们的孩子是一个比较有孝心的存在,他们必然会感知到父母的付出,同时利用自己的能力变得更为优秀。

比如说“爸爸妈妈这么爱我,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给他们脸上添光”,这时候的话语其实并不是父母所表达出来的意思,而是孩子内心存在的一种自主驱动力。

孩子会以父母本身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来激励自己,而这种主动性对于孩子的激励作用更为明显,它可以形成一种较为持续的状态。

当然我们所说的无条件养育,在生活中无法真正的实现。只是我们应该明白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要减少自己对于孩子付出以及渴求回报,应该以一种平常心和孩子相处。

如果过度的追究自己给孩子的付出,只会让我们内心不满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必然是导致和孩子亲子关系破裂的关键因素。

因为在这个过程之中,父母必然选用惩罚或者激励的方式促进他们优秀而这又影响到了孩子的想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