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平乐》中还有其他很多的利益博弈和职场情商,比如赵祯和刘太后之间很多的话中有话,很有意味的较量的,如赵祯终于争取到实权那场朝堂戏。难道太后娘娘不知道他是为了自己么,任守忠越是说自己有错,越更能表明他的忠心耿耿和愿意为娘娘分忧的心情,这一句句话真的很精彩。

电视剧《清平乐》的基调是比较“文绉绉”的,剧情、主角人物、亦或是服化道皆是如此。

剧情缓慢颇和谐,没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没有撕心裂肺的爆发,没有突然戏剧化的转折,一切都是偏向于寡淡的。

这其实很符合情理,甚至可以说是一大加分项,毕竟我们的主角宋仁宗赵祯(王凯饰),在历史上本身就是一个不太起眼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几乎没有什么流传千古的事迹,没有如秦皇汉武般的丰功伟绩,没有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词佳作,也没有什么乾隆下江南戏剧性的历史,也没像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那样的君臣佳话。

当然也没有什么流传千古的负面历史,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商纣王沉迷妲己,总之真的是一位没太多存在感的皇帝。评价他的词最多的应该就是“平庸”。平庸到什么程度?《清平乐》是第一部以宋仁宗为主角的电视剧,“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就是用来评价赵祯的。

所以这样的人物形象配合这样的平淡的节奏,其实很妥帖。

清平乐海报

但是节奏平淡舒缓,不代表剧情内容就简单。相反这是一部需要认真看,动脑筋才能知道人物之间对话及行为动机的剧情丰富的古装剧。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所谓的江湖纷争,核心本质就是利益之争。不论是“钱财权色”中的哪一个,终归是利益。

所以,虽说《清平乐》不管主角、还是剧情方面,都是偏于“文绉绉”气质,但是依然不乏“朝堂剧”的利益之争本质。很多细节之间的博弈较量,也很精彩。

清平乐剧照刘太后

我们先来说说那个总被我们调侃“活不过2集”的郭皇后。郭皇后是宋仁宗的第一位皇后,是刘太后选定嫁给赵祯的,然而她头脑简单,愚蠢,善妒,莽撞,不仅会惹赵祯不开心,说话不经大脑也常常惹刘太后不开心。但是为什么她还能当这么久的皇后?

刘太后与郭皇后

一方面这是刘太后选的皇后,自己选的儿媳妇跪着也要让她当完,不然堂堂一太后的权威可不是就没了。

另一方面是郭皇后本就出自名门望族的后代,郭氏一族在朝中也有地位,如果废后无疑会激怒郭氏整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赵祯一直跟刘太后不对付,这个郭皇后没心计又是刘太后选的,刘太后可以完全地掌控她。要是选了一位聪明睿智的皇后帮赵祯,那么刘太后的地位可能就更加受到威胁。因为,刘太后还是力保这个愚蠢的郭皇后的中宫之位。直至刘太后死去,赵祯才终于如愿以偿地把他一直不喜欢的郭皇后废了。

任守忠

伴君如伴虎,能在帝王之家做了十几年的奴仆们,或者能长久位居高位的大臣们,都不简单。

还是从这个愚蠢的郭皇后说起,被赵祯当枪使,送来了一堆蜜饯跟大娘娘说“这是官家小时候最喜欢的那个味道……像李娘子做的一样”。本来刘娥大娘娘还一脸笑容的听她说,听到这句话后瞬间变脸。但是郭皇后还是浑然不知,继续说一堆找死的话:“官家还说李娘子守皇陵之后,宫里便没了这份味道……” 一直一个李娘子不停。

清平乐剧照郭皇后

清平乐剧照刘娥(刘太后)

这时候门外的贴身奴才任守忠直接一把打掉了奴才手中的茶具,低音重骂了一声“蠢货,没有邀功讨宠的脑子,不想死,就牢牢地缝上你这张嘴”。声音不大不小,正好能让屋内的人听见。这时候郭皇后才乖乖闭了嘴。

任守忠打破茶具

郭皇后走后,任守忠第一时间进来下跪领罚:“臣竟一时焦躁,在太后和皇后娘娘跟前,对个小内侍咆哮动粗,扰了太后娘娘和皇后娘娘的兴致。”

接着哭声越来越大说:“臣进宫二十年竟如此失仪,真是猪油蒙了心,臣请娘娘从重发落,以儆效尤。”说完头磕了下去,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任守忠跪地求罚

这真的是高啊,这个情商不是普通的高啊。快速反应及时阻止自己的主子气上加气,还主动来认罚,让太后娘娘有发泄的地方。另外再表明了自己跟太后娘娘是有二十年的情分的,而且不是从轻发落,是要求从重发落。难道太后娘娘不知道他是为了自己么,任守忠越是说自己有错,越更能表明他的忠心耿耿和愿意为娘娘分忧的心情,这一句句话真的很精彩。

后来我们也知道了,刘太后不仅没有责罚他,反而对他更信任了,在他面前毫无顾忌的哭了出来,诉说自己的种种委屈。

作为奴才,主子与自己的利益是相连的,主子不好过自己更别想好过。这时候刘太后需要的是一个下台的面子,是避免失仪,任守忠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

清平乐剧照百官朝拜

知乎有个热评问题,问的是“为什么经常看到大领导脾气好而小领导脾气不好?”

这就跟刘娥和任守忠的这件事就很像了。领导之间为了得到想要的管理手段,总得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白脸”。小领导唱的黑脸就是帮领导把事扛了,把人骂了,坏人自己来做,领导才能当好人。小领导当了这个坏人之后,大领导还能起到一个“好人和气”的效果,不至于真正的撕破脸。如果大领导直接出面,就相当于这件事完全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再没有人能起到“调和两边”的作用。这是牺牲所谓的“小领导好脾气的名声”换回“大领导好人的形象”。通常小领导骂的,其实恰恰就是大领导想骂而不方便骂的。

试想如果失仪的是皇太后,郭皇后还能不死么?不死也重罚,不罚太后面子挂不住,若真的罚了,继续看回上一条不废后的原因。如果是刘太后出口,这是两方都惨败的效果,这不是利益最大化该有的选择。所以任守忠这一招,是很高的。

宋仁宗赵祯扮演者王凯

晏殊

再来看看晏殊被贬这一段,也堪称经典。

晏殊上奏本大娘娘肯定不开心,他被贬是毫无疑问之事,但是其实大娘娘又没有合理贬他的理由。晏殊怎么做的呢,吩咐侍从晚点送笏板(上朝堂要持着),侍从迟到了是吧,得罚啊。晏殊借此在庭外大声责罚他的侍从。

那么怎么知道晏殊是故意的呢,一方面笏板这么重要的东西日日上朝都记得带,怎么偏偏今个送折子给刘太后就忘了呢?几乎不可能,只有故意的。另外更加可以看出来故意的地方是,侍从远远在他身后时他是看不见的,但他已经开始慢慢转身,这说明他早已算好了时辰。而且侍从也说了是按“吩咐的时间及时送来的”,说明了是受主子之托,显而易见。

晏殊责骂迟到的侍从

那么晏殊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刘太后本来就想贬他,与被不知道什么难听的欲加之罪贬,还不如挑一个轻点的没那么难听的罪名贬了就算了。太后和晏殊都知道彼此的想法,心照不宣。连太后都忍不住夸:“晏殊,真不愧是先帝看中留给官家的相才。可真是个妙人啊。” 最后太后能满足地贬晏殊了,晏殊接受的罪名也不过是少年有名因此比较傲,落成“枢密副使,刑部侍郎”。双方共赢。

而职场很多时候也是这样的,你明知道事实和对方的想法,不必揭穿,两个人心照不宣地达成事情。所以很多时候职场表面是这样的一回事,实际上远远有更深的原因,看问题要看本质就是这个道理。

刘太后听庭外晏殊打侍从一事

《清平乐》中还有其他很多的利益博弈和职场情商,比如赵祯和刘太后之间很多的话中有话,很有意味的较量的,如赵祯终于争取到实权那场朝堂戏。

很多人都说职场如官场,不是没有道理的。慢慢看剧,从剧中看出一些跟我们职场很像的地方,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去了解剧中人物的行为动机,其实也挺有意思的。《清平乐》有不少值得细细品的地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