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完就向井口跪拜了下去,不曾想原来没水的深井中竟然涌出甘泉,汉军上下一片欢呼,耿恭随即命人取来水后泼到城外,给匈奴人看。就这样耿恭巧妙地利用匈奴人迷信鬼神的特点,打击了匈奴的军心,随后耿恭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亲自率领数百名汉军偷袭了匈奴的大营。

古代双方投入数十万兵马的战斗很常见,但一方最后打的只剩13人活着撤回的战斗却只有这一例。这场战斗发生在东汉,有这样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在一座西域小城,忍受着饥饿、干旱和疾病,抵御数万匈奴大军近一年的时间,最后只有13位壮士撤回了玉门关。我们下面就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从商周开始,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中原王朝的一块心病,秦朝的蒙恬,汉高祖刘邦,包括汉武帝刘彻,都曾用各种方式打击过匈奴的势力,可由于匈奴的势力范围太大,很难彻底剿灭。汉武帝还曾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其他国家夹击匈奴,这些措施已经使得匈奴的势力逐渐衰落,西汉也在西域设立了西域都护府。

而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导致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出现了断档,匈奴也借此机会卷土重来。直到永平十七年,东汉才有精力顾及西域,重新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同时任命耿恭为戊校尉、关宠为己校尉,而他们手下的军马只有数百人。


就在西域都护府重建的第二年,北匈奴单于派两万兵马进攻了西域的车师国后,又派兵攻打耿恭驻守的金蒲城。耿恭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东汉有名的将领,出生在军人世家的耿恭在面对百倍于己的匈奴大军的时候,十分沉着和镇静。耿恭见匈奴人数众多,就让手下军士将箭头抹上毒药,并向城下的匈奴大喊:“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起先匈奴并不相信,但之后见被汉军的箭矢射中的的人一个接一个的全身溃烂,就真的以为汉军有天神助力,慌忙逃走。就这样耿恭巧妙地利用匈奴人迷信鬼神的特点,打击了匈奴的军心,随后耿恭在一个下着大雨的夜晚,亲自率领数百名汉军偷袭了匈奴的大营。匈奴随之退散,金蒲城之围也算是解了。


胜利的喜悦并没有冲昏耿恭的头脑,他相信匈奴不会就这样灰溜溜的逃走,必然会杀一个回马枪。于是耿恭带兵主动撤离了不是很坚固的金蒲城,转移到疏勒城准备拒敌。结果不出耿恭所料,两个月后匈奴再次兴兵来犯,这一次匈奴先是切断了疏勒城的水源,打算长期围困汉军。


疏勒城一带气候十分干旱,汉军的水源很快就捉襟见肘了,许多将士为了解渴,甚至用布榨马粪中的汁液来喝。即便如此,也没有一个汉军士兵出来投降,耿恭随即率领手下尝试挖井取水,可挖到十五丈,也不见一滴水。见此情景,耿恭泪流满面,仰天长啸:“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说完就向井口跪拜了下去,不曾想原来没水的深井中竟然涌出甘泉,汉军上下一片欢呼,耿恭随即命人取来水后泼到城外,给匈奴人看。匈奴人见城中竟然有水,以为汉军真的有神明相助,又一次退走了。

水源解决了,但朝廷没有援军,匈奴又在一旁虎视眈眈,汉军没有了粮食来源。最后,汉军为了充饥,只得将弓弩上的牛皮筋和皮质的铠甲取来,拿水煮熟,勉强充饥。城外的匈奴也察觉到了城内汉军的困境,于是决定派使者进城劝降,还许诺耿恭做白屋王。没想到匈奴的使者一进城就被耿恭派人抓起来了,耿恭将匈奴使者绑在城墙上,一刀杀了他,然后用火烤他的肉来吃。匈奴人见此场景,顿时哭倒一片,南宋名将岳飞所写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就源于此。


直到汉章帝即位,东汉朝廷才顾得上西域,调集了七千多人的军队出兵增援耿恭。汉军援兵一到,匈奴的人马顿时被打散,车师国也再次归降汉朝。而对于是否前往天山以北去救援疏勒城,援军内部却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疏勒城早已失守,翻越千山毫无意义。耿恭有一个旧部叫范羌,恰巧在匈奴进犯之前被派到敦煌领取冬衣,这次也在援军中任职。他力排众议,坚持增援天山以北的疏勒城,最后范羌独自率领两千兵马翻越天山,解了疏勒城之围。等到范羌的人马进入疏勒城时,城中守军只剩26人了,再次翻越天山返回的途中,又有13人倒在了路上,最后只有13人返回玉门关。


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后汉书》中的原文是这样的:“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在两千年之后的今天,每当提起那十三位将士,人们还是会为他们的精神和风骨而倾倒。千里戍边,宁死不降,他们完美诠释了汉家风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