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阎运曾经说过,曾国藩受朝廷重用,是因为肃顺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力举荐。回顾整个事件的的经过,虽然左宗棠有朝廷内外大员的保奏,但实际上肃顺在咸丰皇帝面前的意见才是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肃顺发迹

如果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是晚清中兴名臣吗?

清朝宗室肃顺,字雨亭,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端华同母弟。道光年间,封三等辅国将军,授散秩大臣,奉宸苑卿。咸丰帝即位,因其兄端华(袭郑亲王爵)为道光任命的顾命大臣,得耀任内阁学士兼副都统,护军统领銮仪卫使。

咸丰帝因其敢于任事,逐渐重要肃顺,咸丰四年,授御前侍卫,迁工部侍郎,后历任礼部、户部。咸丰七年,任左都御史理藩院尚书兼都统。数年间升迁之快,在清朝历史上无人能及。

咸丰皇帝登基后大封宗室,其中封五弟奕誴为惇亲王、封六弟奕訢为恭亲王、封七弟奕譞为醇郡王,并允许他们在内廷行走。惠亲王绵愉(咸丰皇帝五叔),郑亲王(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首位亲王:济尔哈朗)端华,怡亲王(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首位亲王:胤祥)载垣等在道光年间就已经袭封并且长期在朝廷担任要职。

​在诸多亲王中,咸丰皇帝与恭亲王奕訢关系最密切。因为在咸丰皇帝十岁时,生母孝全皇后因病去世,道光皇帝特命由奕訢生母静贵妃抚养。奕訢与咸丰皇帝年龄相仿,同在上书房,十分友爱,犹如同胞兄弟。所以咸丰皇帝即位后立即命奕訢入值军机处,特加恩宠。

但是因为平时静贵妃更溺爱于奕訢,所以在咸丰皇帝即位后仅尊养母静皇贵妃为康慈皇贵太妃。对此奕訢心生愤懑,经常跟咸丰皇帝建议应该尊为皇太后,但是咸丰皇帝不为所动,从此奕訢和咸丰皇帝开始心生嫌隙。

咸丰五年,康慈皇贵太妃病逝,咸丰皇帝勉强尊其为康慈皇太后,但是却缩减丧葬礼仪规格,不加道光谥号,不附太庙。出殡次日,即命恭亲王退出军机处,仅保留上书房读书,从那以后咸丰皇帝对奕訢与其他兄弟无异。

郑亲王端华、怡亲王载垣又乘机怂恿咸丰皇帝纵情声色,咸丰皇帝逐渐被他们迷惑,于是更加亲近郑亲王和怡亲王。郑亲王借此机会向咸丰皇帝推荐其弟肃顺,肃顺的才能远在郑亲王和怡亲王二王之上。咸丰皇帝与其谈论天下事,肃顺多能迎合意旨,咸丰皇帝很喜欢,肃顺逐渐受到重用。

咸丰八年,肃顺又调升礼部尚书,但仍兼理藩院事尚书,于是可以进入内延得以了解军机要务。肃顺性情刚严,以敢于任事著称,主张以严刑峻法改变当时吏治腐败的状况。其实是为了迎合咸丰皇帝想重振朝纲扭转积弊衰靡之势,因此咸丰皇帝非常信任他,遇事均与肃顺商量,于是军机大臣都听命于肃顺。

推崇汉人

肃顺与其他满族权贵猜忌、排挤汉人不同,他却主张重用汉族官僚,对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尤其重视。肃顺在担任礼部、户部尚书时,对于八旗子弟官员,经常呼唤驱使他们去打杂做差役,就像对待奴隶一样。但是对于汉人官员,诸多恭敬。肃顺曾经跟别人说:“咱们旗人混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们那支笔厉害得很!”

所以汉人中有才学的人肃顺都想尽办法招揽入幕,进而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像郭嵩焘、高心夔、匡源、陈孚恩等最为出名。就连肃顺儿子的师傅也是聘请汉人龙皞臣为师。

咸丰九年,龙皞臣的朋友湘潭王闿运抵达京城,肃顺特地召见了他,一番谈论之后变很欣赏他的才华,打算依据八旗习俗约为异性兄弟。虽然王闿运并没有立即给出答复,但是肃顺依旧很欣赏他。后面有一天肃顺收到属下上贡的五十金,随即转增给王闿运,待其很是真诚。

这些与肃顺来往密切的汉人官员和才子,在肃顺府中饮酒作乐,丝毫不拘谨,开怀畅饮。王闿运有诗曰:“尚书赐第花璎瑜,醉翻酒盏相欢呼;感胡排优喧坐隅,徐郎屈膝请为奴;就中龙黄较清稳,当筵未肯污茵裙。”

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由此肃顺敬重汉人可见一斑。王阎运作此诗时肃顺已败亡,故此诗接下来描述的是其被诛杀的事情。“当时意气论交人,顾我曾为丞相宾;俄罗酒味犹在口,几回梦哭春花新。”

回忆与肃顺当年相交的场景,“俄罗酒”是当时肃顺以理藩院尚书身份与俄罗斯公使在京城商议黑龙江边界时,俄罗斯使臣私下赠予肃顺,然后肃顺把它拿出来和王闿运等一同品尝。

肃顺礼下贤士,而又有识人之能,当初王阎运担任肃顺幕僚时,曾经自荐充当使臣与俄罗斯使谈判边界事宜,肃顺却说道:“使臣是一个做粗活的官,王闿运擅长文治,恐怕不屑担任这个官。”

重用汉臣

当时内忧太平天国叛乱,外有夷人虎视眈眈,肃顺协助咸丰皇帝处理政务,勤劳谨慎。他为了集思广益,经常问计于郭嵩焘、王闿运、高心夔等人。他们也经常把对朝廷内外大事的看法告诉肃顺。

而郭嵩焘、王闿运、高心夔等人其实也是湘军主帅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的好友,因此肃顺对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品很了解,平时在朝廷之上也多加维护。

咸丰九年,左宗棠因为之前一些过节被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诬陷,湖广总督官文有上疏弹劾左宗棠,朝廷下旨让官文密查:如果左宗棠做了违法的事情,可就地正法。

肃顺将此事详情告诉高心夔,再由王闿运转述给郭嵩焘,郭嵩焘是左宗棠老乡,平时就清楚左宗棠的才干,郭嵩焘听闻此事之后大惊,于是嘱托王闿运一定让肃顺救下左宗棠。

肃顺回道:必须朝廷内外一起上疏保荐,事情才有转圜的余地。于是郭嵩焘救拉上与他一起在南书房修书的潘祖荫一起上疏:如果没有左宗棠,湖南将没有可堪大任之人,那么湖南很快就会叛军被重新占领,到时候东南战局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胡林翼也同时上疏保奏说到:左宗棠才可大用。

见朝廷内外官员一起保奏左宗棠,咸丰皇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问肃顺意见,肃顺极力称赞左宗棠的才能,回道:人才难得,皇上自当爱惜,请再给官文发密旨,顺带把朝廷内外官员保荐的奏折一同寄过去,让他酌情办理。

曾国藩又借此上疏,保奏左宗棠到浙江招募兵勇,于是官文就不在追究此事,进而销毁档案。左宗棠此后飞黄腾达,保家卫国,立下丰功伟业,都是从这次因祸得福的转机开始的。

回顾整个事件的的经过,虽然左宗棠有朝廷内外大员的保奏,但实际上肃顺在咸丰皇帝面前的意见才是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王阎运曾经说过,曾国藩受朝廷重用,是因为肃顺在咸丰皇帝面前极力举荐。薛福成也说过,肃顺平时和宾客谈论时,经常说到:内心很敬佩曾国藩的识人和度量,佩服胡林翼的雄才大略。

咸丰十年,两江总督位置出现空缺,咸丰皇帝打算让胡林翼继任,但是肃顺极力推荐曾国藩,说道:胡林翼一直在湖北经营,不可以挪动,不如用曾国藩担任两江总督,这样子长江上下游都有人节制。

最后咸丰皇帝采纳了肃顺的提议,于是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有了筹饷的权力,湘军从此不再受制于人,从而发挥出最大的威力,这是最终消灭太平天国的基础所在。追溯本因,肃顺举荐的功劳最大。

肃贪反腐

科场舞弊案

肃顺在军政大事上的见解和作用可见一斑,在处理政务方面肃顺也表现出过人的胆识和雷霆手段。咸丰八年科场舞弊案和九年户部舞弊案就是典型的代表。

​自从道光以来,科场秩序日见废弛,舞弊之事层出不穷,而所谓“条子”之风尤盛行。“条子”就是截纸为条,商定在诗句中使用某一个字作为标记,凡是与考官、房官熟识的人,都可以呈递或者展转相托。考官、房管入考场评卷,凭借“条子”确定要录取的人,百无一失。

​所以自从“条子”兴起,就算试卷遮住考试名字也变得毫无意义。这一风气在咸丰初年更加猖狂,广大考生纷纷效法,不以为耻。机智敏捷的考生因此得以高中,二淳朴木讷的考生却因此而落榜。

​往往有考官的认识的考生,本来已经是考中但被替换掉,等事后发现不中后考官怪罪考生没有递“条子”。后来又有无耻考生在“条子”上增加三圈和五圈标记,如果高中,三圈代表赠三百金,五圈代表增五百金。国家抡才大典,竟然成为贪污受贿的场所,世风从此日下。

咸丰八年,顺天府乡试揭榜,发现旗人平龄中试前十名,但是平龄擅长表演戏曲,又曾经在戏台表演过,于是舆论哗然,传优伶居然可以高中魁榜。

于是就有御史上疏弹劾平龄考卷成绩不合格,请求复试。咸丰皇帝下旨派载垣、端华、陈乎恩等查办。经查证是主考官柏菱的门生丁靳祥曾经收受平龄贿赂让他高中,接着牵连出柏菱的妻妄。而主考官程庭桂之次子亦曾递数“条子”。

于是载垣、肃顺上疏奏请先革去柏菱以及程庭桂等人职务,并审讯其他人犯二十余人,然后又上疏: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

咸丰皇帝也想彻底清除积弊,于是批准肃顺提议,将柏菱及平龄等七人处斩,其他从犯的官员被革职治罪。从那以后科举考试再无敢明目张胆的贿赂,科场秩序逐渐得到有效维护。

但是当时有不少舆论认为将柏菱及平龄等七人处斩有点矫枉过正,引起士大夫的反感,士人普遍对肃顺做法感到厌恶。

户部舞弊案

柏菱等人于咸丰九年二月斩决,科场舞弊案告一段落,然而户部舞弊案又接踵而起。户部奏定设立乾字官号四处与五宇字官号,经管收发兵饷等款项。

咸丰八年冬,肃顺任户部尚书于是派官员核对整理宝钞处五字号欠款,结果竟然发现其数目与官钱总局所立存稿不符。于是肃顺奏请查办,最后查出清结五字官号司员有蒙混办稿,将官款化为私欠情事。肃顺大怒,随即奏请将该司员王正谊、李寿蓉等夺职究办,商人张兆麟等被抓进大牢严加审讯。一时司员及商户被抄没者数十家,又上疏奏请严肃追究失察户部各堂官翁心存等,只有肃顺因未经手画稿而免遭处分。

然而案情正在审理期间,十一月二十九日午刻,户部突然失火,楼房全都被烧毁,连隔壁的礼部祠祭司也遭殃。民间舆论认为上天灾示警,但是咸丰皇帝仍采纳肃顺的意见,认为舞弊案未审结,却突然失火,其中必有别情,又或者是有人企图毁灭证据。

于是下旨让原审理此案的大臣严加审讯,让案情尽快水落石出。但是当时的人都认为是以天灾示警,皇帝应当自我反省,广施圣德,不应使用严峻刑罚,把起因全都怪罪到人身上。

御史朱梦元上疏说道:“冬令早干,时有火警,请修人事,以逆祥和。”并继续说道:“求治太锐,不免操之已蹙,除弊太急,不无过为已甚,凡事务以祥慈为念”等语。言语率直,见解符合当时情况。

但咸丰皇帝回复道:“持论尚未平允,近来部院各衡门办事多趋苟且,诸臣果能力求整顿,固不宜专以刻薄残忍为能,亦不可徒博宽大之名,因循废弛,即如见办户部钞票局一案,种种整端,层见叠出,上亏国币,下腹旗民。若不严行惩办,何以肃纲纪而对臣民?从此惩一儆百,各知惊惕,不至自罗法纲,所以保全者不更大耶?”

虽然这是皇帝的上谕,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其实是肃顺的想法。肃顺也是用心良苦,无奈当时大家都生活在秩序废弛的时代很久,朝廷上下沆瀣一气,做事遵循旧例得过且过,各种弊端积蓄已深,只要受到一丝督查,就怨声载道说其滥用职权。

主流舆论认为:国家一年支出几百万两,但是官吏朋奸舞弊却让国家每年损失几千万两以上,重振官场的确刻不容缓,但是去年科场舞弊案,今年户部舞弊案,屡兴大狱,这不见得是国家之福。而且皇上平时以宽待人,对使用刑罚上很是谨慎,之所以严办户部舞弊案,都是肃顺进言的缘故。因此士大夫对肃顺更加怀恨在心。

如果没有“辛酉政变”肃顺会是晚清中兴名臣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