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车右花盾

304年局势

七、重在掺和——河间王颙

河间王颙在亲缘关系上比前六王都要疏远很多——他甚至不是司马懿之后,而是司马孚之孙。这层关系使得河间王颙的正统性宣称和夺权之路都坎坷了许多。

司马炎祖训,三大军镇只能由亲王出镇。但关中长安镇元康六年(公元296年)在five赵王伦激起氐羌齐万年之乱、five梁王肜花了三年才擦干净屁股终于回京后,成了个烫手山芋,没有亲王愿意前去。于是朝廷钦定素有贤王之名的河间王颙破例出镇关中,从此西陲成了河间王颙独霸的天下。

司马颙

河间王颙绝对是八王之乱中参与度最高的。纵观整场八王之乱,共有倒赵、倒齐、倒长沙、倒成都、倒河间五场大规模热战,河间王颙全数参与,并且是其中三场的发起者或主角(倒齐、倒长沙、倒河间)。

但这并不是因为河间王颙是个“精明卫士”,而是全有赖于他的两个得力手下,“隐秘之主”李含与“坚定猛将”张方,这二人也是十余位有名姓的八王从臣中,戏份最多的。下面只需介绍他们的经历,就足以将河间王颙的故事全部覆盖了。

李含

小指头原型——李含

李含是一个类似《冰与火之歌》小指头贝里席的人。他出身寒门,仕途坎坷,历任地方、中央、秦王柬府,最后被河间王颙招揽,担任长史。

《权力的游戏》贝里席剧照

早在赵王伦称帝、齐王冏号令天下诸侯共讨之时,李含建议河间王颙依附赵王伦一派,这样一来就有理由讨伐同在关中、与齐王冏亲近的夏侯奭,从而独霸关中。河间王颙依计而行,成为了有头有脸的宗王中唯一响应赵王伦的。然而齐王冏、成都王颖、长沙王乂、新野公歆的联军实力着实强大,于是河间王颙又倒戈助联军,行至半途的援赵军摇身一变成了讨赵军,只是还没等赶到,洛阳禁卫军就已经政变了。

倒赵之战,河间王颙既趁机扩张了势力,又因地处西陲、及时倒戈而免于被讨伐,只是损失了一些名望和政治影响力。

齐王冏执政后,征辟李含入京任职。李含进京一看,发现老仇人皇甫商、赵骧,新死敌夏侯奭之兄竟然都在齐王冏府上,心里暗叫不妙,直接脚底抹油开溜,单骑逃回长安。见到河间王颙要解释事情原委,李含声称探听到绝密情报,齐王冏对倒赵之战中河间王颙的表现非常不满,准备秋后算账,自己冒死回来报信。如今可以先发制人,传檄给深得民心的成都王颖要求讨齐,同时给洛阳城内的长沙王乂也发一份,让齐王冏杀他,如此一来出兵倒齐就名正言顺了。

事与愿违,李含与张方行至半途,成都王颖拒绝了河间王颙的檄文,而长沙王乂这个二杆子竟然直接政变,误打误撞地干死了齐王冏,还主动把权柄让给成都王颖。李含计谋不成,倒齐军只得无功而返。

朝政又暂时稳定下来,李含决定再次扩张势力,挑起了秦州冲突。如果能将长安西侧的秦州拿下,关中镇的实力将再迈上一个台阶。此外,秦州刺史皇甫重是皇甫商之兄,李含一石二鸟,顺便报复一下老仇人。

可惜李含没能看到这一布置的最终结果——长沙王乂与成都王颖反目掌权后,他又被征辟入京。皇甫商趁机向长沙王乂揭穿了讨齐檄文的阴谋,愤怒的长沙王乂将李含处斩。不过李含的死,给了河间王颙发动倒长沙之战的借口。

李含以一人之力,左右一场战争(倒赵)、挑动两场战争(倒齐、倒长沙)和一场战役(秦州),对一名阴谋家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功德圆满了。

张方

真正的狂烈悍将——张方

张方是所有人物中,出镜率最高的。河间王颙参与了五场战争,但他本人到场的只有第一次与最后一次,而张方全数在场,总是独当一面。

倒赵时,灭夏侯奭,是张方完成的。随后受命东进,也是张方。

倒齐时,张方与李含一起东进。

倒长沙时,张方更是大放异彩。关中兵捷足先登,洗劫了因长沙王乂主力弃城转战而不设防的洛阳。等到长沙王乂战神附体,在七里涧全歼了陆机率领的十万邺城兵,张方避其锋芒,后撤保存实力。随后长沙王乂奉惠帝还洛阳,张方紧随其后,包围了洛阳。

张方展现了作为一名宿将应有的素养,关中兵的围城阵地滴水不漏,长沙王乂几次突围均以失败告终,只能困守孤城。时间一长,人心离散,东海王越捆了长沙王乂,献城投降。张方唯恐夜长梦多,直接将长沙王乂付之一炬(物理)。但因为河间王颙血缘太远,外加倒赵一事搞臭了名声,执政权最终还是落到更伟光正的成都王颖手中。

倒成都时,张方奉命援助东海王越。但他既没赶上荡阴之败,又没赶上邺城之胜,或者说他故意没有去援助,而是蹲点洛阳,把仓皇逃来的成都王颖和惠帝逮个正着,直接押回长安。

东海王越联军来攻时,张方率军东出抵御。然而河间王颙觉得联军势大,无法对抗,竟然派人追回张方,将其逮捕,然后处斩,寄希望于用张方的人头让联军退兵。一员宿将竟这么不明不白的死在自己主公的愚蠢见识上。

见河间王颙自毁长城,联军更不愿罢兵。霸水一战,关中军的主力覆灭,河间王颙单骑逃亡太白山,将长安和惠帝拱手让给东海王越。河间王颙在秦岭群山中躲藏许久,待联军东撤后,才重新回到长安。但是他已经指挥不动周围的城镇官吏了,所辖仅孤城一座。

河间王颙在失权后也苟活了半年,直到东海王越召他入京。河间王颙觉得既然东海王越没能在长安把自己正法,时隔半年之后,又是奉召进京,就更不会顶着骂名杀自己了,于是同意。事实证明他低估了对手的无耻程度,在进京的马车上,河间王颙被南阳王模掐死。

PS:如果说CA让赵王伦用匈奴兵、让成都王颖用羌族兵只是胡来的话,那么CA让河间王颙用鲜卑兵可真是莫大的讽刺了——永兴三年(公元306年)东海王越的关东联军攻陷长安、夺回惠帝时,充当急先锋的正是王浚请来的鲜卑兵。他们不但劫掠了长安,还把河间王颙逼得单骑出逃。

河间王颙和下一期中将要出场的东海王越,是八王之乱的最后两位执政宗王。他们的亲缘关系极其疏远,甚至不是司马懿的子孙。这给他们的上位之路平添了许多阻碍。不过司马颙靠贤名、司马越靠投机,获取了第一桶金;司马颙靠偏居一隅韬光养晦、司马越靠兄弟众多,筹足了争霸资本,最终分别成功夺权。

但这二人在不敬皇帝上也是仅次于five赵王伦,他们强迫惠帝来回搬家,又兼种种越轨举动,更是耗尽了朝廷所剩无几的尊严,使得天下野心家蜂起。毕竟是远房堂叔,无法和上一篇中两位亲皇弟相比。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卷八十二至卷八十六(晋纪四至晋纪八)

《晋书》卷三、卷四、卷五(武帝、惠帝、怀帝愍帝本纪)

《晋书》卷五十九、卷六十(八王、八王从臣列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