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許多人偏愛娛樂性電視節目,例如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對於科普類節目,例如《走進科學》、《動物世界》等,大家多覺得枯燥且無聊,不喜觀看。不過,不可否認的是,科普類電視節目比電影、電視劇等更真實也更貼近生活,節目中的內容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並忠於實際情況。以大家相對熟悉的《動物世界》來說,它於1981年開播,旨在向觀衆介紹自然界中的動物與植物,讓人們足不出戶便能瞭解到地球上的夥伴,雖然我們站在食物鏈頂端,統領着整個地球,但是它們也參與着地球的運行與發展,我們與它們同呼吸共命運。

值得一提的是,《動物世界》開播13年後,1994年,央視編委會決定以《動物世界》爲基礎,推出一個能讓人們更全面地認識自然、認識環境的欄目——《人與自然》。不管是《動物世界》還是《人與自然》,都旨在帶領大家認識人類以外的生物,帶領大家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

通過了解不同生物的特徵與生活習性,筆者收穫了很多知識,明白“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等都是自然歸律,不適應者終將被淘汰。同時,筆者也認識到,地球好比是一個大家庭,每種生物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員,大家相互聯繫相互合作共同生存。在這個龐大的大家庭裏,名爲“食物鏈”的隱形鏈條將大家串在一起,鏈條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

生產者主要指植物,它們能通過光合作用產生並提供基礎能量。分解者多是微生物,它們在食物鏈中起分解作用,促進食物的分解與循環。最複雜的非消費者莫屬,其中包含一級消費者、二級消費、三級消費者等,不同層級消費者之間的關係主要是捕食關係,同級消費者之間的關係可能是競爭,也可能是別的。接下來,筆者便帶大家瞭解幾種看起很強大,但卻容易淪爲食物的消費者。

第一種是海獅。如果只聽名字不見其身,你是否覺得海獅是一種兇猛強大的生物?其實,雖然海獅名字中帶有“獅”字,易給人帶來海中雄獅的感覺,但是,實際上,海獅性情比較溫和,它們的外形也比較可愛。海獅愛捕食小蝦、小魚等生物,假若遇上北極熊、鯊魚、虎鯨等真正凶猛的生物,它們幾乎無反抗能力。

第二種是鯨魚,鯨魚絕對是體型方面的優勢者,但其實,鯨魚並不兇殘,它們的殺傷力較低,它們同樣不是虎鯨的對手。最後一種是熊,很多人認爲熊是兇猛的食肉動物,這主要是因爲熊的體型十分粗壯。但實際上,熊喫的食物很多樣,水果、堅果等它們都愛喫。因食物選擇多樣,熊的捕食能力並不是很強,也容易淪爲一些大型生物的盤中餐。

所以說,自然界中並不存在絕對的強者,食物鏈條環環相扣,部分生物在某些生物可能是強者,而在另一些生物面前就可能變成弱者。即便是處在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應存有敬畏之心,敬畏生物,敬畏自然。否則,若總是高高在上,漠視其他生物,人類終會收到自然的懲罰。看到此,對於本文分享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