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焦蹈立刻批评了书童,并且决定明天把戒指送还,但他们现在距离金陵有好几十里地,如果把戒指送回去的话,至少要耽搁好几天,可能会错过考试的时间。那场火或许真的是为焦蹈而着,因为在当时,焦蹈也只是一位穷酸的书生,但他在看到那枚金戒指时却没有任何心动,反而还心系他人,尽管这只是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但足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上天大概也是被焦蹈的行为和人品感动了。

对于古代读书人来说,科举入仕是唯一的出路,但古代的科举考试比现在的高考都难,如果没有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和愈挫愈勇的精神,恐怕到老都中不了状元。

不过好在古代书生在读书和参加考试方面有毅力,经常能坚持十几年的时间。不过,考试只有毅力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足够的好运气,毕竟进京参加考试要走几天几夜,谁也不能预料在路上会发生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古代书生想中状元的话,那么就必须同时拥有好运气和出众的才华,如果缺其中之一的话,可能就与状元无缘了。而北宋的书生焦蹈就是一位这样的书生。

焦蹈是无为县人,从五六岁起,就开始识文断字。小时候的焦蹈非常聪明,被人称为无为县的神童,在他家那一段更是非常有名。长大后的焦蹈也非常优秀,第一次参加乡试就考了第一名。

虽然焦蹈在乡试上顺风顺水,却卡在了最后一关上,考了四次,失败了四次。好在焦蹈跟其他古代书生一样,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毅力,在元丰八年,他第五次带上书童赴京赶考。

对于这次考试,焦蹈还是比较有信心的,因为在通过一年的学习后,他的能力又有了新的提升,所以他认为自己这次肯定能高中状元。

焦蹈信心满满地穿城过镇,离京城越来越近。这天在金陵城,他们俩路过一条小巷时,突然从天而降一盆冷水,差点就泼到他们的身上。焦蹈举头望去,一个人影也没有,只好继续赶路。

走在后头的书童刚想骂两句,忽然发现地上有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走近一看,发现是枚金戒指。书童环顾四周后发现没人,便偷偷把金戒指塞到了自己的腰包里。焦蹈只顾赶路,没有注意到这一切的发生。

天下没有不漏风的墙,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们夜宿客栈,焦蹈在灯下读书,发现书童正对着一个金光闪闪的东西发呆,便问这是什么东西。书童一直支支呜呜不肯说,在焦蹈的再三逼问下,才把实情说了出来。

焦蹈立刻批评了书童,并且决定明天把戒指送还,但他们现在距离金陵有好几十里地,如果把戒指送回去的话,至少要耽搁好几天,可能会错过考试的时间。

书童再三劝说,指天发誓说等参加完科举考试后,一定会把戒指送回去。但焦蹈表示,有金戒指的肯定是富裕人家,泼水的应该是一名丫鬟。弄丢金戒指,丫鬟一定会受罚,闹出人命都是有可能的。

在焦蹈的坚持下,他们返回了那条金陵小巷,把戒指还给了失主。然后才重新踏上赴考之路。两人紧赶慢赶,比平时快了好多,尽力想挽回浪费的时间,但还是误了考期。

焦蹈长叹一声,也许这就是天意吧,上苍觉得我今年准备得不够好,所以多给了我一次机会,下次来考必中。平复好心情,焦蹈收拾行装,准备启程回家。正在这时,外面传来了一个坏消息,考场着火了,考试延期!

对别人来说是坏消息,对焦蹈却是个好消息。他开始明白什么叫造化弄人了,运气来了真是挡不住啊。焦蹈赶紧放下行囊,继续复习迎考,临时抱把佛脚,不亮也光。

等金榜题名时,焦蹈终于确定苍天是眷顾自己的,他的名字高列榜首,居然中状元了。这么多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坚持做一个好人是对的。

很多后人在知道焦蹈的故事后,也提出了一个疑问——是不是有人故意纵火?但当时并没有找到人为纵火的证据,而且史书上也认为那场火是意外。

那场火或许真的是为焦蹈而着,因为在当时,焦蹈也只是一位穷酸的书生,但他在看到那枚金戒指时却没有任何心动,反而还心系他人,尽管这只是一件拾金不昧的小事,但足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所以上天大概也是被焦蹈的行为和人品感动了。

其实,我们从焦蹈的这个故事中也能明白一个小道理,那就是好人有好报,虽然在这个社会中,好人往往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但当做了一件好事时,就会感觉到心情舒畅,就算因此失去了某些东西,也绝对不会后悔。

【参考文献:《宋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