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看來用處不大的牌坊,在古代卻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被用來彰顯統治階級的“教化”之功,是每個地方表彰功勳、科第以及在“忠孝節義”等德行風範方面的紀念性建築。比如在館陶縣城的29個牌坊裏,有4個爲考取進士而建,有18個爲獲得舉人所建。

在明清時編修的地方誌書裏,總有一個章節是留給“坊表”的,在這個“坊表”裏,記載着若干個“某某坊”,如果詳細一點的話,在某個坊的下方會表明爲誰、因爲什麼原因而建。“坊”就是今天,除了在景區、特定的城市、特別的地點之外,已經很少能夠看到的“牌坊”。
《館陶縣誌》中的“坊表”
對於牌坊,今天的人們除了感覺它是具有明顯、濃郁的中華民族色彩建築,一般被用來裝點中國文化的存在之外,已經沒有了其他用途,這大概也是它逐漸消失於人們視野之外的主要原因吧。
今天看來用處不大的牌坊,在古代卻具有極爲重要的意義,被用來彰顯統治階級的“教化”之功,是每個地方表彰功勳、科第以及在“忠孝節義”等德行風範方面的紀念性建築。一個地方牌坊的多少,可以顯示當地官員的政績,牌坊多說明教化之功顯赫,人民容易被教化,民風良好。因此,在一些歷史悠久、民風淳樸、重詩書尚禮義的地方,經過歷朝歷代的建設和積累,在縣城以及鄉間,牌坊就成爲極爲常見的一種建築,如果牌坊組成羣落從遠處望去,層層疊疊,巍巍壯觀。
河南開封的幾重牌坊
四川某地的重重牌坊
以河北省南部小縣館陶縣爲例,它在明清時屬於山東省東昌府,縣城位於今天山東省冠縣北館陶鎮。這個縣城不算太大,周長僅5裏,開車加一腳油門靠慣性能從西門溜到東門,其面積也就是600多畝的樣子,但就在如此小的空間裏,據雍正年間編修的《館陶縣誌》記載,卻有着各種各樣的牌坊29座,這還沒有算上散佈在鄉間的那些牌坊。
《館陶縣誌》中的坊
而同樣是在河北省的邯鄲市所在,在明清時是屬於直隸省廣平府管轄的邯鄲縣,其縣城面積有840畝,據嘉慶年間編修的《邯鄲縣誌》記載,擁有牌坊24座。
《邯鄲縣誌》中的坊
而山東省東昌府包括聊城縣範圍內則有牌坊90座。
對於一個地方來說,牌坊的數量自然是越多越好。那麼什麼樣的情況能夠“得到”一個牌坊呢?
1、獲得功名。比如在館陶縣城的29個牌坊裏,有4個爲考取進士而建,有18個爲獲得舉人所建。這類牌坊大多以攀桂、經魁、恩榮、世科、步蟾、雲梯爲名,但也有少數與“主流”不太一樣的坊名,比如月殿秋香坊、陶山綵鳳坊、聲震青香坊、黃堂弼教坊等等。
四川遂寧的德行坊
2、有功德,爲某個人記功記德,比如館陶縣城的繡衣坊,是爲御史陳滷而建。在南館陶鎮上的牌坊,則是民國時期給南館陶鎮人、任過兩湖巡閱使的王佔元所建,牌坊中央大字爲“中華保寧”。憲伯坊,是爲僉事(按察司內副職,有三、四品不定)武建邦而建。奕世恩先坊,則是知縣武雲得到文林郞職位之後,感激按察司僉事武德智所建。馳恩坊,是爲勅贈主事楊傑而建。
南館陶鎮上的王佔元將軍坊
河北定州的勅建牌坊
善行坊
3、節婦烈女。這種情況所立的牌坊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宣揚封建禮教糟粕的貞節牌坊。可能是此類牌坊大多存在於鄉村緣故,在館陶縣城內僅記載有一座,邯鄲縣誌記載有四座,名字均爲貞節坊。
4、有德行,在孝道、行善等方面做的比較突出的,也可以得到牌坊,比如在東昌府有“孝行坊”,是給孝子王安建;“旌表孝行坊”是爲有孝行的裴俊建。
5、長壽也可以得到牌坊,在古代如果老人長壽,可以顯示出這個地方晚輩講孝行,生活安定富足,也是政績卓著、太平盛世的體現,百歲老人有“人瑞”之稱,是極有可能得到“長壽坊的”牌坊的。
除了針對“人”的這幾種牌坊之外,還有一些用來標誌廟宇、陵寢、宅第、路橋等建築、設施所在的牌坊。
北海公園的牌坊
北京東四牌樓
牌坊爲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
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其功能被代替了。教化是爲了讓一個地方的人接受某種觀念、思想,受到教育感化並且隨之改變。因此宣揚好人好事,表彰先進、傳播正能量,不管是在古代,還是現在都是需要的。從這方面看,牌坊就相當於一種宣傳工具。在古代展示手段有限,並且能識字的人也有限。受此制約,如果僅僅把需要宣揚的內容用文書的方式,效果不併算太好,把需要表彰的人以建築、以牌坊的形式顯現出來,是最直觀、最直接的手段。
古代牌坊公佈建立原因
完孝
今天則不同,信息時代來臨後,在我們的生存環境周邊無時無刻不被各種媒體平臺所環繞,不僅有文字,還有圖處和視頻,展現的手段太多太多了。因此就不需要用牌坊如此落後的手段來進行宣傳。
另外還有“歲月”的因素,古代的牌坊有木、石等材質組成,由於時的久遠,木質的早已朽爛或者毀於兵火。石質的牌坊在經濟、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速的時代來臨之後,在城市裏有可能因爲阻礙交通被拆掉。在縣城裏或者因爲修建某項工程需要石材被破壞,也可能是因爲某個運動被毀壞。歲月如刀,再堅硬的材質,也擋不住風雨和人的摧殘。
新的不再建,舊的慢慢損壞,是牌坊越來越少的主要原因。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在您生活的周圍還有哪些古牌坊?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