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为了躲避战乱,57岁的齐白石离开湖南老家湘潭定居北京。这是齐白石最艰难的一年,画在北京不受欢迎,居无定所,生活艰难,不停的搬家。

7月15日,借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和门人张伯任闲聊时、,忽然看到地砖上有个印子很像一只小鸟,于是立马拿来一张纸,趴在地上将这只“小鸟”勾画了下来,名“真有天然之趣”。,并题跋:“己未六月十八日,与门人张伯任在北京法源寺羯磨寮闲话,忽见地上砖纹有磨石印之石浆,其色白,正似此鸟,余以此纸就地上画存其草。”

从1919年到1957年去世,近40年,齐白石一直保存着这个长只有20.5cm、高只有28cm的小稿。

2010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及齐白石纪念馆成立五周年,准备搞一个 “首届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及齐白石精品展。

齐白石一生创作极丰,如何找到一个突破点,来贯穿他90余载的艺术历程。北京画院翻遍院藏的2000余件齐白石作品,正是这张小小的图稿启发了大家——“真有天然之趣”,这只轮廓简略、形态呆萌的小鸟,岂不正像一生饱经世事沧桑,却依然保持童心的白石老人?

展览名遂定为“真有天然之趣”,这幅小画也被放在了展厅最重要的位置。

好几次看到有人说“我家3岁的儿子画的跟这差不多”,看上去可能差不多,其他差多了。

毕加索说过,“我14岁就能画的像拉斐尔一样好,之后我用一生去学习像小孩子一样画画。”“我用了20年的时间去学会怎么像个艺术家那样绘画,而为了像一个6岁的小孩子那样作画,我学了整整一辈子。”

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而齐白石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画得太像是媚世,画得不像是欺世。

齐白石13岁做木匠,27岁才开始学画制印,就因为是木匠出身,后又靠卖画养家糊口,被很多所谓淡泊名利的雅人看不起。

在《白石老人自述》一书中,齐白石说有一次在一个公开场合,因为自己是木匠画家,无人搭理,只有梅兰芳喜欢他的画,很尊敬的和他寒暄,让他很感动,事后专门画了一幅《雪中送炭图》相赠。

齐白石说自己刚定居北京时,“我那时的画,学的是八大山人冷逸的一路,不为北京人所喜爱。”其实只能说他们的画法有相似,画意则全然不同。

齐白石作品中没有太多的冷逸,满溢的是对日常生活的热情,他笔下的萝卜白菜雏鸡水鸭枫叶鸣蝉蝌蚪蚂蚱牵牛荷花,还有他那著名的虾,除了鲜活的乡土气、生活的情致,更妙的就是那份童心。一眼望去,满纸生机,处处趣意,让人心生欢喜。

没有雄伟宏大的场景,只于细微处见真情,鲜艳的浓墨重彩,借鉴也提升了民间大红大绿的乡情,为文人画的意境吹入乡村的清新之风。白石老人自言“世间事,贵痛快”,观其作,得八大、徐渭之魂,而又童心未泯,欢喜直接跃然于纸上,痛快之极矣。

能做到这样,艺术的作用已足够,不需要再有什么“伟大意义”。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