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青云是谁?

看过最近两季《奇葩说》的人都知道,没看过的很可能被她刷屏。

奇葩说辩手,哈佛博士,职业律师,以及正在被网民推上“神坛”的人。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因为在《奇葩说》现场被披露“负债百万读哈佛”,

媒体误以为她“出身微寒”,“是从贵州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

因为阿詹在别人眼里很出色,

媒体编出爸爸是为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寓意才给她起名“詹青云”。

对此,阿詹很惶恐,发微博称:

“不要再为我打造‘苦情’人设了,我从小觉得我们家日子过得挺好的”;

“如果哪天大家发现我其实过得不错,是不是要转头骂我营销自己?”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可以想象詹老师皱着眉头,无奈苦笑的样子。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我想,阿詹害怕的正是“被捧上神坛”这件事。

害怕将她打造成一个出身贫寒,穷且益坚,最终逆袭成人生赢家的“平民偶像”。

“造神”的过程,隐藏着“墙倒众人推”的危机。

一旦大家发现原来她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个样子,是不是要转头骂她——

“营销无下限”、“想红想疯了”?

在这一点上,庆幸阿詹还是很清醒的。

虽然每一期《奇葩说》都追,她在《奇葩说》的每一个点滴我都知道,但不敢说我有多了解她。

所以,想谈些我们知道的,我们在喜欢詹青云的时候,在喜欢什么?

说人话就是,大家为什么会喜欢詹青云?

01.

为什么喜欢詹青云?

她跟我们之间有一种可怕的对比。

詹青云,高考全省第五,放弃北大读港中文,GRE满分,哈佛法学博士。

代表哈佛耶鲁大学联队参加“2018华语辩论世界杯”获得总冠军,还荣获总决赛“最佳辩手”的称号。

一句话,别人家的孩子。

她的厉害不会让人嫉妒。

人只会嫉妒比自己高一点点的,她的高度让我们望尘莫及。

首先,承认了她很厉害。

她的确是精英,但并不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相反她“不完美”。

这一季有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辩场上,黄执中夸詹青云说,阿詹在国外念书时欠了一屁股债,还能在美国地铁上潜心读《庄子》。

地铁和庄子,多奇妙的搭配。

一个身在世俗嘈杂,一个心无旁骛。

听到夸奖,阿詹的表情还沉浸在感动的喜悦中。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黄执中接下来一句扎心了,“她有着最不精致的外在”。

阿詹一秒变呆。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哪个女孩子会喜欢被人说外在不精致啊。

不过,蕉姐理解黄执中不是说阿詹外在邋遢,不好看,而是说:

比起把钱挥霍在外在的打扮上,阿詹更愿意把钱花在内在的提升上。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阿詹确实“不精致”。

詹青云在微博上谈到对女博士的刻板印象时说,自己的博士室友很时尚很精致,“不像我,要么在研究藏香,要么满手墨汁。”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阿詹饱读诗书,喜欢写字,内心不平静时,在家里抄《逍遥游》。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很多人说,从她身上看到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

她没有女明星那样完美的皮囊,也不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

但很奇怪,你就是能从她由内而外散发的气质,她不凡的谈吐,她竖起耳朵聆听别人的姿态,她成功戳破对方漏洞,完美过渡到自己观点时的从容时,突发感叹:

她怎么就不精致了?

精致不是金钱堆砌的凡俗,而是内外兼修的气度。

她的存在是对这个物欲横流、拜金盛行、心浮气躁的消费主义时代的无心冲撞。

她让很多向往“内在精致”却在浮世漂泊的人找到了依托。

你看,像阿詹这样的也可以很成功,我走阿詹的路总不会错吧。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所谓“精致”应该被重新定义。

在“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这道辩题上,詹青云一上来就戳破了精致的假象。

你不是在为自己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

“什么东西更精致”是由别人决定的。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为什么同样两款奶茶,一款就叫网红奶茶,同样两款难吃的蛋糕,一款就是爆款?

流量和网红组成了无数的声音,告诉你“这就叫精致”,驱使你为这种精致买单。

于是我们囤积了太多废品。

“我们的家里都有一个用来盖泡面Kindle,

都有一个用来躺着玩手机的瑜伽垫,

都有一个摆在鞋柜最高处,但是一般轻易不穿的网红跑鞋。”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辩论要选立场,甚至常常为了维护自身立场,而走向偏激与割裂。

关于“精致穷”的辩论,不可能杜绝消费主义的侵袭,只是当我们在听到“这就叫精致”时,还能有另外一个声音在提醒你: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精致吗?

02.

在《奇葩说》的舞台上,永远存在两种矛盾,精英思想和大众思想的对立。

把这两者融合得最好的的是邱晨,能看出来马东很欣赏邱晨。

不过,直到现在,精英那拨人依旧精英,这其中就包括詹青云。

那么问题来了,价值那套听多了也会腻。

不是每个人都有像他们那么好的条件,和智慧的头脑去替芸芸众生着想。

寻常人面临的处境是,地上还有无数个绊子来不及挪开,哪里有功夫去仰望星空?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詹青云曾说:“大家认识我,都是从《奇葩说》开始的。我从来没被这么多人同时讨厌过,也没被这么多人同时喜欢过。”

对,詹青云一上来没少被骂。

在《奇葩说》这个需要“有趣”的舞台,她总是一脸严肃,把问题拔得很高;

总是站在“精英”立场上想问题,不接地气,不现实;

甚至被很多人吐槽运用辩论技巧,“偷换概念”。

的确,她不像傅首尔那么有趣,一讲话段子频飞;也不像邱晨那样,总能从大众视角出发,从“丧”出发,慢慢朝上逐个击破,同时又逻辑自洽。

詹青云身上的这些“不完美”没有什么好辩驳的。

但“不完美”才像个真人。

她有她的风格,常常像个“壮士”一样,有着永远向前冲的姿态,慷慨激昂地表达自己朴素的执念。

蔡康永评价她:“我每次看到詹青云上台,就觉得她要鸣鼓出征的感觉,就是很有英气勃勃的样子。”

她给人的气场和压力,从来不靠嘶吼,或用技巧暗示“对方辩友,你错了”。

而是仔细聆听完,直指对方漏洞,再完美过渡到自己观点。

在辩题“高新不喜欢和底薪很喜欢的工作,你选哪个?”上。

陆思恒用非常有趣的方式表达了穷的种种窘境。

詹青云站起来,先请观众从刚才的热闹氛围中冷静下来,再去剖析思恒的表达漏洞。

她说,思恒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喜欢的工作”的基础上,去选择高薪不喜欢还是底薪不喜欢。

这个时候当然选钱了。

一针见血。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黄执中跟詹青云在思考和表达方式上有共性。

他们都倾向于站在高处去思考,语言密度大,表达犀利,逻辑清晰,层层推进,直击重点。

不同的是,黄执中喜欢为你营造一个“恐怖氛围”,让观众不得不进入他设置的“圈套”中,然后不自觉鼓掌。

詹青云是让人清醒的冰雪,总是撕开社会的假面,把赤裸裸的真实真相抛出来给你看。

在“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辩题中,詹青云说得观众开始反省自己了。

还有网友在双十一来临前,默默删除购物车里的一半物品。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詹青云在解释为什么要辩论时说:

“人感到孤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感上的孤独,就是没人在乎你的感受;

一种是智识上的孤独,就是没有人在乎你的想法。

我觉得辩论至少可以解决第二种孤独。”

她渴望通过表达传递价值。

这个时代,热点在不停切换,一个社会议题人们热闹一阵散去,然后迅速被抛在脑后。

在疏忽而至,疏忽而逝的议题上,人们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迫去站队。

这让詹青云感到困惑,哪有那么容易站队?

她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人都拥有麦克风的时代,但我没有感到自己真的得到了表达的权利。

最可怕的不是指责,你这样说是错的,最可怕的是质疑,质疑你有什么资格发表这个观点。”

在很多人都闭紧嘴巴的世界,有个朴素的道理:

我想表达,是因为不想让键盘侠,让恐怖与虚无占领这个世界。

03.

回到最初的问题。

为什么会喜欢詹青云,智性恋罢了。

她的存在是“读书无用论”的不攻自破。

人们在喜欢詹青云时,喜欢的是智慧的头脑可以打败肤浅的皮囊。

喜欢的是,在纷扰复杂的尘世中,可以像她一样保持清醒理性独立,不被外物绑架。

《奇葩说》这个女人为什么会爆红,我发现了这些秘密……

这几天连续发生了好几件痛心的事。

具荷拉自杀、宇芽被家暴、蒋劲夫家暴、高以翔猝死。

综艺为了节目效果,拿艺人的命相博。

吃播节目,表演生吃乌龟,大堆的人围观叫好。

暴力与残忍的人类,在网络上披着善良的外衣,在现实里行凶作恶。

人们谴责一阵“家庭暴力”,很快投入自己的生活。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观众挥泪告别了楚门后,好无聊,换个节目看吧。

在泛娱乐化的今天,时代被切割成碎片,什么都被消解,什么都稍纵即逝,调笑代替了意义,肤浅代替了崇高。

80年代,王朔嬉笑怒骂凭一己之力拒绝崇高,躲避理想。

在情绪泛滥的今天,却要呼唤理性与价值的回归。

人们在喜欢詹青云的时候,是希望在娱乐至死,甚至致死的时代,还有一点意义和价值可寻。

“我希望我成为一个找到了自己这一生到底该为什么而奋斗的人。”詹青云说。

当你在抨击一种观点,宣扬另一种观点时,就竖起了一面大旗。

造神完成。

所以,不去抬高她的价值,而是看到人们喜欢她的背后,指涉了什么,代表了什么。

当我们深知这一点,就不会被情绪绑架。

喜欢一个人请理性地喜欢,她可以是榜样,但绝不是武器。

参考文章:

1.詹青云:蝴蝶效应,腾讯网

2.专访|詹青云&庞颖:很在乎通过辩题传递价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