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解开了我的疑惑,纵然我有很多的话来不及说,很多的想法没人愿意听,但这是每个孩子都会遭遇的事情。而李诞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即便不认同你,也不会与你发生激烈的争辩,必要时,他甚至会点头承认你说的有道理。

文│一本情感簿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奇葩说》这个节目,到现在已经是第六季了,自2017年开始,到现在已经将近三年的时间。

我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它除了帅哥美女可以看、也有几位风格各异的导师传授经验。有可爱且“立场极为不坚定”的观众、有火药味十足的辩论现场、有才华横溢的辩手、也有搞怪的“奇葩”明星嘉宾。

尤其是这一季的詹青云,技惊四座,单靠实力就把我圈粉了,我喜欢她的睿智、喜欢她的沉稳、更喜欢她身上的书卷气。

三年的时间,说快不快,对于观众来说,或许只是留下笑容和感慨的回忆,我们把它当做一款节目,那它就是一个制造“惊喜”的舞台。但如果我们把它当做一部电影呢?一本书呢?

罗曼罗兰曾说:和书本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倘若我们把它当做一本书,一页页翻看,你会发现,除了欢声笑语和沉默皱眉之外,你可以得到的,其实远不止你表面看到的这些。

它的“优秀”在于贴近生活,或煽情、或严肃,你会有特别喜欢的一段话、一个人,也会有你无法认同的一段话,甚至一个人。

可是,每次等到节目结束的那一刻,都不重要了,你只会记得令你愉悦的“经历”,而不是令你不开心的“过往”。

生活,不过是一场“辩论”。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01小时候:我们是“观众”,摇摆不定,立场不明

小托马斯·沃森:当我还是个不谙世事、学习成绩相当糟糕的孩子时,父亲给我的是爱和鼓励;当我成了一名推销员时,他给我以不遗余力的帮助;但是当我行将执掌拥有成千上万职工的企业大权时,他却迫使我在每一个重大问题上和他争论,使我了解他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法。

《奇葩说》每次公布辩题之后,都有让观众表明初始观点的投票环节,有时候结果势均力敌,相差无几,有时又相差很多,几乎是一边倒。

可随着辩手们轮番上阵,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态度和观点阐述了想法并加以论证之后,原本初始的投票又会出现和一开始迥然不同的变化。

甚至有的观众,会一直摇摆不定,每一位辩手上台,发言之后,他都会觉得很有道理,然后按下支持的按钮,另一方上台发言之后,他又会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又按下按钮。

看节目时,我常常觉得好笑,这样一群立场如此“不坚定”的观众,是认真的嘛?

然而后来我“惊喜”的发现,原来不止是现场的观众,就连我自己,也会因为辩手的辩论而改变初始想法和观点。

继而反思,继而产生迷茫。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仔细想来,我们的立场会随着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发生改变,甚至不断改变,和我们小时候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模式几乎是一样的。

父母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老师会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小伙伴也会告诉你,一个玩具除了这样玩,还可以那样玩;

我们的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或是引导你、或是强迫你去站位,或许你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许你明明觉得别人说的很对,但父母却说那样不对,于是你选择相信父母,也开始认定那样不对。

小时候我总是因为这样的矛盾而忍不住叹气,但父母很快就会一筷子打在头上,然后严肃的说一句:“小孩子不要叹气!”

他们说不吉利...

池田大作曾说:即使是孩子,也有一个人格,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这个前提必须明确,孩子决不是父母的所有物,他的人格是构成社会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一个人格必须用充沛的爱来培养。

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解开了我的疑惑,纵然我有很多的话来不及说,很多的想法没人愿意听,但这是每个孩子都会遭遇的事情。

但,我们总会快乐的长大,因为父母即便有时候有错,也不妨碍我们相信,他们是爱我们的。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02成年后:我们是“辩手”,与人“争辩”,立场“坚定”

《奇葩说》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则,那就是一道辩题的正反方,是由猜拳来决定。

也就是说,在未确定各自立场之前,辩手其实是有个人态度的,只不过当猜拳的结果出现之后,又很快摒弃自我想法,专心投入到“节目”需要他们“明确”的立场上。

可能你运气比较好,猜拳的结果恰恰是你本身的立场。可是,猜拳的结果确定的并不是“选择权”,而是“归属”,也就是说,即便你赢了,你也没有选择正反方的权利,而是得到原本就“设定”的立场。

可能你会遭遇强大的对手,可能这道“辩题”你并不擅长,可能对面是你的好朋友,你们从来没有过激烈的争辩。

但你依然要硬着头皮冲上去。

你可能收获很多人的支持,但你也有可能承受别人无情的摇头。

而且一旦失败,就会面临“淘汰”,也许是我们追求爱情的路上,也许是我们在职场中,败了,就意味着要离开。

即便有导师使出“壮士留步”卡,为你挣得一次重新证明自己的机会。可导师能给你的只是一次“再战”的机会,那个“战斗”的人,依旧是你自己。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会感觉无奈吗?还是会觉得无力?其实大可不必。

因为其实“对手”也在遭遇同样的窘迫,那些看起来不太公平的“规则”,我们在其中,别人也在其中。

而且就算失败了也没关系,你会有“复活”的机会,你会有“壮士留步”卡。当然,你再一次踏上“战场”,仍然有可能失败,而且这一次的失败就意味着真正的“离开”。

很可怕?每次看到辩手们失败离场前的拥抱和痛哭,仿佛失去了这里,就失去一切。

但有一个“异类”,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失败不仅不可怕,你还能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程思博,与詹青云的较量中,失败了。导师们惊叹于他的天赋,用出了“壮士留步”卡,然而他却婉言谢绝了,他说参与了,就够了,留下一个“惊艳”的背影就好。

于是我们又发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一个地方的失败,完全不用沮丧,一个“舞台”上失败了,你终究会踏上另一个“舞台”。

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别人放手,他仍然坚持;别人后退,他仍然前冲;每次跌倒,立刻站起来,这种人一定没有失败。

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不过就是“辩手”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辩题”而已,成年人的世界,不过是一场接一场的“辩论”,谁也不能保证一直赢,但只要坚持,总能看到彩虹。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03“年老时”:我们是“导师”,不再拘泥于一个答案,学会倾听不同看法

为什么在“年老时”上打双引号?因为一个人的阅历和经验,是不能单纯以年龄来界定。

就好像识文断句,讲的是“学无先后、达者为师”。

像是李诞,看上去吊儿郎当,实则心里有很多想法和感悟,他只是不轻易表露,更不会与人争辩。你有你的道理,你可以试图说服我,但你不能强迫我认同你,就好像我不会强迫你认同我的观点一样。

而李诞最令我佩服的一点,是他即便不认同你,也不会与你发生激烈的争辩,必要时,他甚至会点头承认你说的有道理。是非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的,是对是错,观众自然会有自己的想法。

宁和“君子”打架,不和“小人”吵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我们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之后,当我们与人争辩,脸红脖子粗仍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慢慢我们就会发现,即便争赢了,也毫无意义,它不会让你真正感到快乐,反而会让你在“扭曲”的快感里越陷越深。

你会习惯性的给人说教,努力的让别人认同你,甚至崇拜你。

你以为那是“自信”,其实那是“自卑”。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罗兰:多读一些书,让自己多有一点自信,加上你因了解人情世故而产生的一种对人对物的爱与宽恕的涵养。那时,你自然就会有一种从容不迫、雍容高雅的风度。

在这一点上,我尤其佩服詹青云。她的年龄并不大,但你就是可以看到她身上散发的,来自书本上不带有攻击性的自信。

她可以不疾不徐的讲述观点,像是在述说着已去的往事;也可以和陈铭针尖对麦芒,来场语速和思维超出常人的对抗。

她背负百万债务,在地铁上淡定的读《庄子》,因为她相信书本的力量,学习的力量。

每当辩论停下,她又回到那个看起来有些柔弱,有些局促的邻家姐姐模样。就像大张伟对她的评价一样:她坐在那里,看起来很柔弱,但只要她站起来,就会变得非常自信,像是她瘦弱的身体里有着巨大的能量。

当我们可以以“导师”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不再拘泥于一个答案,虽然有时会有坚定的立场,但仍然愿意静下心了听别人的想法。

像蔡康永,温和又沉稳,即便对《奇葩说》的“导师友情”有看法,仍然可以面带笑容的提出抗议,因为他知道“抗议”无效。

做生活的“导师”,不因一时得失而痛哭,不因一时不平而失态。

《奇葩说》:生活,不止有“辩论”,还有成长

结尾:

《奇葩说》,像是一个缩小版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身份,或观众,或辩手,或导师。

处在不同的位置上,我们都是只需要做好当下就可以,不用想着做到事事尽善尽美,因为每一站都不是你的最后的一站。

一时的成功并不能为你的一生保驾护航,一时的失败,也不会对以后的一生造成影响。

别忘了,生活,不止“辩论”,还有成长...

感谢阅读!

-End-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