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完成了各個勢力之間的洗牌,而赤壁之戰則是三國鼎立局面的初顯。魏、蜀、吳三個政權的建立,則標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從司馬昭帶兵破掉蜀國後,天下的分裂之勢終於要到了消失的時候了。蜀國滅亡後,魏國相繼而亡,取而代之的則是司馬炎新建的晉國。最後的龍爭虎鬥則在吳國和晉國之間展開。其實吳國也並沒有想象中的弱小,因爲吳國還有一位英勇的護國大將。

吞併了蜀國的晉國,比起之前的魏國,國力強大了好幾倍。而司馬炎這個君主比起他的先輩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儘管吳國是晉國的囊中之物,但司馬炎並沒有立馬就攻打吳國,而是選擇了徐徐圖之。從大勢上看,處於江南一隅的吳國十分的弱小,甚至沒有一點抵抗之力。但不要忘了,它再弱也是有英勇之士願意爲它拋頭顱灑熱血。而陸抗則是東吳的英勇之士之一。

陸抗

陸抗,字幼節,東吳丞相陸遜之子。和父親陸遜擅長權謀不同,陸抗則擅長行兵打仗。雖然陸抗沒有繼承陸遜的治世之才,但陸抗在軍事方面的天賦卻無人能出其右。孫權與陸抗的父親陸遜有過節,陸遜死後,孫權拿此些過節爲難陸抗。陸抗不卑不亢地爲父親陸遜辯白。由此,陸抗得了孫權的賞識。孫權死後,其子繼位,陸抗被封爲了奮威將軍。

似乎一個政權運行久了,總會有一些不堪的後代。如漢朝末代皇帝漢獻帝,曹魏的後代曹叡,劉備的兒子劉禪。而作爲東吳霸主孫權孫子的孫皓,擇一點都沒有繼承孫權家族的優良傳統,反而像是集中了孫家所有的劣根性。孫皓身爲皇帝,在北方有如猛虎一般的晉國,他想的卻不是勵精圖治,而是尋歡作樂,寵信奸臣。一個皇帝的昏庸無能,就代表着這個國家要滅亡了。陸抗作爲東吳的忠臣,曾多次向孫皓進諫,可卻無功而返。

東吳畢竟是陸抗的家,孫皓不在乎,陸抗還是在乎的呀。晉國因爲和蜀國的多年戰爭,其實國內也不是很太平,國力有點空虛。而陸抗則抓住了這一點,帶兵在西陵打敗了西晉。陸抗一生爲了吳國盡心竭力,爲了吳國的江山鞍前馬後。若是陸抗沒有病重,吳國應該能多撐一陣子。可惜,沒有如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