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增強‘四力’推動融合發展”專題培訓班上,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帶來《全媒體傳播體系與“四力”》的主題分享,“資源匯聚、互聯網、全能型記者”是他提到的關鍵詞。

互聯網時代,新聞工作者要朝什麼方向升級?“從互聯網的角度看,對記者‘四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全能型記者。”中國教育電視臺總編輯胡正榮介紹,新聞客戶端應該成爲最重要的資源彙集地。


新聞客戶端承載的內容不應該只有新聞,這是胡正榮強調的觀點,“新聞客戶端上應該還有各類政務資源、各類生活內容,能夠滿足老百姓休閒、娛樂、生活的需求,資源越多,用戶粘性越強,後臺數據才能越多,才能進行深度開發,進化到2.0階段,然後成爲自有內容資源平臺,形成產業鏈條,形成一個生態圈,到達3.0階段。”


互聯網時代的記者,你合格嗎?

他以微信平臺爲例,微信通過海量新聞、生活、娛樂信息,實現了橫向覆蓋,通過小程序實現垂直深入各行各業,“從線上到線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微信。類似這種道理,我們做客戶端、做融媒體平臺不能止於1.0狀態,在別的平臺上有再多粉絲,這些資源都屬於別人。我們要把這些轉化爲自己的資源,做2.0階段的調整和升級。”


時代在變化,平臺在變化,對新聞從業人員又提出了什麼新的要求?胡正榮表示,過去記者的四力——“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依然是做好工作的基礎,但互聯網時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看字面,依然是到基層、用眼睛觀察、用腦子思考、用筆寫出好稿子。但互聯網時代要求升級了,寫只是一部分,有了新要求:稿件要配音視頻產品,因爲百聞不如一見。以現在採訪貧困戶爲例,記者的使命是寫出好報道,從腦力深遠意義看,好的報道應該反饋到相關政府部門,成爲政府決策的來源之水,政府及時決策解決問題;另外,好的報道還應該聯通商家,爲貧困戶慰問,甚至提供脫貧之路。現在的記者要成爲全能型記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