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博會期間,國際運河城市文化旅遊精品展、大運河美食嘉年華、非遺文化展等多項系列活動輪番開展,全國21個運河城市、六大洲31個國家,在這些場合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旅遊產品。鄒先生一家趁着五一假期來揚州玩,正好趕上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運河裏來自全國16座城市的花船一一點亮,組成了一條燈火亮麗、星光璀璨的水天長龍,岸上,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如織,好不熱鬧。

首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重塑運河城市榮光,讓運河“活”起來

江蘇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花船巡遊在京杭大運河揚州段試航。視覺中國 圖

看着河裏的花船一輛輛駛過,鄒先生懷裏的小傢伙連連拍手歡呼起來,“好漂亮啊!”

鄒先生一家趁着五一假期來揚州玩,正好趕上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運河裏來自全國16座城市的花船一一點亮,組成了一條燈火亮麗、星光璀璨的水天長龍,岸上,本地市民和外地遊客如織,好不熱鬧。

5月6日,爲期4天的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終於落下了帷幕,它給揚州城帶來各方賓客,出租車師傅都說這兩天揚州城彷彿多了好些人,他因此生意不錯。

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是江蘇立足大運河全域,力求打造的沿線城市文旅融合發展平臺、文旅精品推廣平臺、美好生活共享平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標誌性項目、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文旅融合品牌。

它在當前運河各沿線城市集中學習實踐中辦、國辦專門印發的《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背景下展開。在運河沿線8個省市中,江蘇作爲運河途徑線路最長、同時也是發源地的省份,此次舉辦運博會實至名歸。

運河城市“大觀園”

揚州的雕版印刷、鎮江的鍋蓋面、徐州的馬莊香包、連雲港的微型花果山……你所能想到的關於一座城市的特殊記憶,許多都能在這次運博會期間找到。

運博會期間,國際運河城市文化旅遊精品展、大運河美食嘉年華、非遺文化展等多項系列活動輪番開展,全國21個運河城市、六大洲31個國家,在這些場合展出自己獨特的文化符號和旅遊產品。

走到連雲港的文化旅遊精品展區,惟妙惟肖的花果山、微型連島沙灘、模擬的定海神針……將整個展區區隔於其他,這些是屬於海濱城市連雲港獨特的城市符號。“原來真有個花果山。”有參展觀衆看完後說道,在此之前,他對於連雲港這座城市並沒有太多認知。

引發關注的還有美食嘉年華上鎮江的鍋蓋面跳面表演,圍觀羣衆對煮麪的鍋中漂浮這鍋蓋頻頻稱奇,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喫起來噴香的麪條也讓一些遊客讚歎。揚州本地人王先生很驚訝現場還能喫到正宗的揚州蔣家混沌,而泰州黃橋燒餅、南通老萬和潮糕等美食已被拎在一些遊客的手中。

大運河貫穿南北,流淌千年,用水的靈秀滋養着兩岸的人們,也孕育了沿線特有的傳統技藝、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民俗歌謠、工藝美術,因運河而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門類因此數不勝數。

非遺文化展上,展示展演各類非遺代表性項目113項,其中來自江蘇省內的有78項,其中包括古琴藝術(廣陵琴派)、金陵刻經、揚州剪紙等七項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

美景、美食、名品、遺產,此次運博會儼然是一個運河沿線城市文旅資源“大觀園”,讓遊客不用出門就可以感受到各地風俗與風情。它使得運博會既是旅遊活動,更是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的活動,既是面向遊客宣傳弘揚大運河沿線文化的窗口,也是業界交流的平臺。

“國內經濟帶有很多,文化帶建設就屬大運河最重要,它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說是一條河,但實際上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的孕育地。”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主席朱民陽說。通過運博會,運河沿線文明得到展示,而沿線城市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宣傳與交流。

讓運河更“活”起來

2017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後兩次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強調要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爲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今年2月,中辦、國辦專門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

在此背景下,運河沿途多個城市開始重寫運河文章。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規劃相繼出臺,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瞭解到,截至目前,大運河沿線8個省市均已開始着手編制地方大運河文化帶發展與建設規劃綱要,對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做出部署。

與此同時,各省市品牌意識增強,正積極謀劃和佈局項目,以重大項目爲依託,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除了此次江蘇的運博會外,北京就有中國京杭大運河文化節、通州運河文化景觀帶,天津開發了海河下游線性文化遺址旅遊航線等。

朱民陽說,中國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就是一次歷史使命,其意義深遠。“運河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全球50多個國家有龐大的運河體系,因此運河也是一個很好的能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溝通交流載體。”

不過,此次運博會上,也有專家提出,當前的運河文化帶建設還存在一些不足。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範周認爲,目前運河文化內涵挖掘不足,以運河爲主題的部分文化旅遊項目顯得簡單粗放,實質內容與運河關聯度不高,運河文化、運河非遺的展示與傳播效果不佳。

且品牌形象不清晰,範周說,當前,35個運河沿線城市在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還未形成各自獨一無二的運河文化符號,甚至出現爭搶“運河旅遊名城”、“運河之都”、“運河故里”名號的現象,地方特色區別度不高。

此外,產品體系不健全也需要改進。範周指出,當前運河文旅產品結構單一,主要以水上風光遊覽、文化遺址展示、博物館展陳爲主,水上游線內容單調,缺乏夜遊項目,水陸互動項目少,遊客參與度與體驗度較低。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副院長王健也稱,“現在很多是造勢階段。”運河文化帶的建設、運博會的召開促成很多企業與企業、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一些投資市場被髮掘,但他希望這些投資合作行爲不要偏離以保護運河文化爲主導的方向。

比如,“不要搞房地產,大運河是歷史印記,單純搞房地產肯定會對保護有破壞。”王健說,要做產業最好是高端無污染的產業,以保護傳承好運河。

當然,“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是一個系統化的思維,既需要政府的力量,也需要社會力量。”朱民陽說。

範周對此建議,大運河擬跨8省(直轄市)35個地級市和150個區縣,發展文化旅遊將涉及發改、城建、水利、文化、旅遊、交通等多部門,統籌協調難度極大,從橫向來看,省市間缺乏統籌協調,從縱向看,省內運河文化旅遊資源也未形成組團和聯動發展。因此應該因地制宜加強頂層設計,一方面要以大運河文化爲底色,又要結合地方的經濟和產業發展優勢,構建特色鮮明,佈局合理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