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貓是和人類關係最親密的動物之一,很多人都有過養貓的經歷。對於自家的貓的性格和行爲習慣,家貓主人通常都十分自信。不過,當家貓主人離開家後,離開主人視線的家貓會適應沒有主人陪伴的生活嗎?它們是否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爲?

主人離家後,13.5%的家貓出現異常行爲

爲了探索這個問題,不久前,巴西茹伊斯迪福拉聯邦大學的一個科研團隊展開了調查。科研人員向223只家貓的主人發放了調查問卷,其中的問題包括:描述自己平時和家貓的互動情況,家貓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子的,主人不在家時家貓是否會出現一些異常行爲,等等。參與調查的家貓主人會對這些問題進行仔細回答。

最後,科研人員對問卷進行回收、統計和分類,結果發現,223只家貓之中,當主人不在家時有30只家貓出現了“異常行爲”,所佔比例約爲13.5%。

這30只出現異常行爲的家貓中,20只家貓出現破壞性行爲,19只家貓過度發聲,18只家貓未在正確的地點排尿,16只家貓出現抑鬱,11只家貓變得有攻擊性,11只貓躁動不安……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一隻家貓可同時出現多種異常行爲,比如有的家貓在主人不在家時會同時表現出躁動不安、嗷嗷亂叫、攻擊性增強等,和主人在家時的乖乖表現“判若兩貓”。

看似“高冷”的家貓,內心卻對人類很依賴

那麼,這個結果說明什麼問題呢?在以往,人們普遍覺得家貓是一種“高冷”的寵物,經常對主人不屑一顧的它們如果有獨處的機會應該會感到很開心。

然而,這個調查結果卻說明,經過長期的馴養,家貓已經與人建立了親密的聯繫。儘管它們經常看上去一副高冷的模樣,似乎對周圍的一切都不關心,但它們已經在心理上對主人產生了很大的依賴。正是由於這種心理依賴,當主人離開家後,一些家貓會變得不知所措,行爲失常。而當主人回來後,它們的行爲模式就能很快“步入正軌”。

圖:一隻很享受和主人互動的家貓

“陌生情景實驗”,揭示家貓的社會認知能力被嚴重低估

在對脫離主人的家貓進行異常行爲調查之前,2019年,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科研人員也進行了一項“陌生情景實驗”,來測試貓對主人的依賴程度。結果發現,家貓的社會認知能力和對人類的安全依賴被嚴重低估了。

“陌生情景實驗”最先是科學家用來測試人類嬰兒對照顧者的安全依賴程度。實驗方法是:照顧者(嬰兒的父母或保姆等)把嬰兒帶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然後離開一段時間再返回。見到照顧者回來後,嬰兒通常有兩種反應:有安全感的嬰兒會迅速進入放鬆的狀態,繼續對周圍環境進行探索;沒有安全感的嬰兒則會向照顧者“求抱抱”(也就是在心理上尋求安慰)。

調查發現,參與“陌生情景實驗”的嬰兒,大約有65%會在照顧者返回後表現爲有安全感,大約35%表現爲缺少安全感。

參照這種方式,研究人員也對家貓進行了類似的測試,測試的家貓包括幼崽和成年個體。在測試中,主人和家貓來到一個新房間裏,一起待2分鐘;接着,主人離開,讓家貓獨自在新房間中呆兩分鐘;最後,主人再返回,研究人員記錄家貓重新見到主人後的反應。

圖:主人返回後,一隻表現爲有安全感的家貓

結果發現,大約64.3%的家貓幼崽在新房間裏再次見到主人後,表現爲有安全感,它們會繼續探索房間;35.7%的家貓幼崽再次見到主人後,表現爲缺乏安全感,它們會遠離主人或者跳到主人的身上,和主人緊緊地“粘”在一起。而在成年家貓中,65.8%表現爲有安全感,35.7%表現爲缺乏安全感。

圖:主人返回後,一隻表現爲缺乏安全感的家貓

家貓對人的安全依賴情況和嬰兒對照顧者的安全依賴情況是如此類似。這說明,家貓對人類的心理依賴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數家貓會把人類作爲舒適的來源。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家貓成年後,這種對人的心理依賴會處於穩定狀態。而這種現象,也是家貓具有較高的社會認知能力的體現。

較高的社會認知能力,是家貓得以在人類社會佔據重要地位的關鍵

所謂社會認知能力,是指個體對各種社會信息進行收集、理解和加工的能力,包括社會線索感知、經驗分享、心智化能力、情緒的體驗和調節等方面。人類和動物本處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但由於長期的相處,家貓已經很好地融入了人類社會,並在人類社會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這種“地位”的取得,和家貓具有較高的社會認知能力密不可分

圖:博取主人的同情,家貓有時一個眼神就夠了

家貓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它們善於“審時度勢”,善於博得人類的同情、喚起人類內心的溫情。而這,也是家貓容易被人接受和喜愛的主要因素。縱然是一個鐵石心腸的人,有時也會被一隻家貓“喵喵”的叫聲叫得心軟,然後毫不吝嗇而又心甘情願地把食物放在家貓面前——這就是家貓的魄力。

在幼崽時期,家貓的社會認知能力還較低,不能很好地“讀懂”人類的心理(但儘管如此,實驗中家貓幼崽和人類嬰兒卻有着類似的反應,也難怪許多人會把家貓當成自己的孩子)。到了成年時期,隨着家貓社會認知能力的提高,它們越來越能理解到主人的心思,並開始利用和主人之間的感情紐帶,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寵愛。

人類與家貓的親密關係是從何時開始的?

據動物學家估計,目前全世界的家貓數量達到6億隻以上,遠遠超過所有野生貓科動物的數量之和。發展成如此龐大的規模,並和人類形成如此緊密的聯繫,家貓不過用了數千年的時間。

圖:古埃及壁畫中的貓

在20世紀,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根據古埃及繪畫中出現的貓的形象,一致推斷最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野貓在古埃及被馴化成家貓。然而到了21世紀,考古學家在歐洲和亞洲交界處的島國塞浦路斯一座9500年前的古墓中,發現了與人骨緊挨着的貓骨,人類開始馴養家貓的時間由此又提前了5500年。

來自比利時魯汶大學和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學院的古生物學家,研究了在非洲、歐洲和亞洲西南的考古現場發現的200多隻有100到9000多年曆史的貓的遺骸。通過分析這些貓的骨頭、牙齒、皮膚和毛髮的DNA,科學家發現所有的家貓都是由非洲野貓馴化而來,最初的地點發生在“新月沃土”

圖:“新月沃土”也叫“肥沃月灣”,指非洲東北部、西亞、兩河流域及附近一連串肥沃的土地,猶如一彎新月

大約在1萬年前,人類在“新月沃土”定居,並種植農作物。隨着農作物的增多,老鼠等齧齒類動物也多了起來,而非洲野貓則被齧齒類動物吸引而來。當時的農民應該很歡迎非洲野貓,因爲它們保護了糧食的安全。隨着時間的推移,人與非洲野貓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基於行爲的選擇,人類最終開始馴化野貓。

圖:非洲野貓,家貓的祖先,屬於貓科貓屬野貓種

接着,由非洲野貓馴化而來的家貓被遷移的農民逐漸帶到了其他地方。在古埃及,家貓得到了人們極多的寵愛,它們死後還會被做成木乃伊。在公元10世紀之前,家貓已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很多地方定居。

圖:非洲野貓捕捉老鼠,人類最初馴化它主要就是因爲它的這種技能

對家貓遍佈全球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是15到17世紀“發現時期”歐洲人探索世界的各種航海活動。當時,衆多家貓被船員帶到船上,一方面用來作爲“辟邪物”,另一方面用來捉老鼠。就這樣,家貓隨着船隻進入了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區,和人類一起開闢了新天地。

寫在最後

家貓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在食物、生境和氣候方面有着很強的適應性,繁殖能力在貓科動物中數一數二,這是它們得以在世界範圍內發展壯大的主要因素。而較高的社會認知能力,善於觀察和“利用“人類的感情,博得人類的喜愛,則是家貓在人類社會中佔據重要位置的重要原因。

如果你發現當你離開家後你的貓出現了一些異常行爲,不要覺得驚訝,因爲在家貓心裏,你早已是它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心理上它對你有着很大的依賴。所以,當你返家後,記得抱一抱早已等得十分焦急的貓。這1萬年來,家貓一路走來也不容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