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这也是对王玉龄的真实写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在她的经历里,张灵甫在的时候,七十四军的人都赞赏她。当张灵甫表达出要娶王玉龄的意思时,王玉龄的母亲强烈反对,她说她是寡妇,不喜欢女儿嫁给军人,军人就是玩弓与弩的,不但生活不可靠,有时连生命都不是自己的。

不管怎么说,人生都是很多事儿交织在一起的过程,活下来,在于这些事儿被拧成一股绳,引导活着的力量,也是活着的支撑。但是,谁能把这些事情一一分清呢?就像诗人们说,剪不断、理还乱。对与错被分成两股或成两边,而自己又该属于哪一股或者哪一边?所以,也便有了是与非,有了很多人在是与非面前的混乱,而能分清的当然可以被称为智者了。


王玉龄,张灵甫的遗孀。2005年,由于儿子小灵(张道宇)选择在中国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定居上海。其后,有一个人想请她吃饭,但怕她不答应,就通过别人转告了她这个意思。为什么呢?请吃的人是粟裕的一个侄子,张灵甫死于孟良崮,粟裕也是孟良崮战役的指挥官。她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并说:“没有什么呀,他们当年都是职业军人,各为其主,又没有私人恩怨。”

此前,在上海的玫瑰园,王玉龄给丈夫做了个衣冠冢,每到清明节都会前去祭奠。但在她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在孟良崮,可以找到丈夫的遗骨。2007年,在他人的帮助下,她来到孟良崮,在丈夫殒命的山洞放了一束花环。当得知丈夫的墓将被建在山洞上时,她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能不能给我也留一个位置?”


这时候,1928年出生的王玉龄已近80岁了,而她和丈夫1945年结婚,距此也有60多年了。她说:“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他在最痛苦的时候,在最无依的时候,我没有跟他在一起,所以看到那个山洞的时候,我心里感慨很多。我从来没有讲过,告诉过他我爱他,他死了以后,我一直后悔莫及的。我就觉得我这个人怎么会这样吝啬啊,连一句简单的话都不会讲,不曾讲。”(王玉龄暮年口述:我的丈夫张灵甫,《看历史》杂志2010年11月)在这里,她不但分清了所谓的对错,更懂得什么是军人,而且在那个未说出的“爱”字里活出了自己。

60多年了,一直想要对一个人说爱,但如今,他已经听不见了,都说战争是残酷的,而这残酷也只有王玉龄自己去品味了。


王玉龄身世大约是这样的:1928年,出生在长沙,原籍安徽舒城。其父系家族多年来经商有道,富甲一方。她说:“我父亲叫王树南,他30岁就去世了。家里佣人很多,有两三桌吧。我母亲家教很严,她祖父是罗孝连,当过贵州总兵。听母亲讲,我的舅外公有4个女儿,其中一个嫁到了曾国荃家,一个嫁到了左宗棠家。父亲去世后,我母亲就把男佣人全辞退了。”

父亲去世时,王玉龄只有5岁,母亲辞退家里的全部男佣,并以妇礼教导她。但是,这妇礼教导并不是女子无才就是德,1933年,王玉龄被送进湖南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上了四年学,到了1937年。1939年,日本人打到长沙的时候,王家开始和太多的人一样选择逃难,最终在慈利这个湘西偏远的小县城落下脚,王玉龄再次进入正规学校,读6年级。


这时候,王玉龄11岁,已经明白了什么叫异族入侵,走过艰难成长的四年,15岁时,她闹着母亲要去当兵。母亲说:“你去当兵,会打枪吗?”她说:“不会打枪可以烧茶!”母亲说:“你会烧茶吗?”她这才反应过来,自己竟然还不会烧茶,那就好好在家待着吧,但是,不会烧茶的她却把对日本人仇恨刻骨铭心地记了下来。

1945年,抗战胜利后,王玉龄与张灵甫结了婚。当年王玉龄只有17岁,张灵甫42岁,比她大25岁。能有这段姻缘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见了张灵甫,而张灵甫看她的样子让她很不满,就“横”了张灵甫一眼。张灵甫因为这一眼,觉得她是个很特别的女孩子,对她发起了爱情的攻势。最先是请几个人陪她的伯母打牌,输了给报销,赢了都是那些人的。最后是通过这个过程找到了接近她的机会,有时,吃饭干啥的就叫上她,让她在感觉这人长得帅的同时还不坏。


其实,这之前,王玉龄就被张灵甫“盯”上了。张灵甫当时有个部下,也姓张,是位处长,张处长对张灵甫说:“张将军,你单身这么多年了,是不是该……我介绍一个女孩给你,保证能得99分。”后来,张处长就让自己太太接近王玉龄,两人很快熟悉了。有次,王玉龄与张处长的太太去收拾头发,张处长的太太把这个消息报告了张处长与张灵甫。张处长与张灵甫来到理发店,王玉龄正在洗头发,从镜子里看到了张灵甫——她从来没有看到一个男人用那种目光看一个女孩,所以“横”了张灵甫。这一横就横出了接下来的爱情故事。

在中国,有句话:生男莫教弓与弩,生女莫教歌与舞。当张灵甫表达出要娶王玉龄的意思时,王玉龄的母亲强烈反对,她说她是寡妇,不喜欢女儿嫁给军人,军人就是玩弓与弩的,不但生活不可靠,有时连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王玉龄的二伯母赶忙上前去劝:“哎呀,现在,战争已经打赢了,以后,还哪有什么战争!”王玉龄的母亲还是不同意,王玉龄的二伯母劝说不到位不罢休,最终促成了王玉龄与张灵甫的婚事。

王玉龄说:“我母亲最初不同意我和张将军结婚,因为张将军是军人。但我伯父和伯母很赞成,我自己呢,当时觉得张将军不坏。他眼睛很大,鼻子很高,有1米87,我自己有1米68。”这里没说的其实还有她对待日本人的态度,而张灵甫是抗日名将。王玉龄的母亲不大放心,最后提出要有个人“保媒”才能让女儿嫁过去,于是,经时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的程潜主婚,年仅17岁的王玉龄在上海金门饭店和张灵甫结为了夫妻。


结完婚,张灵甫带着王玉龄去了南京,并在二条巷为王玉龄买下了一栋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花园别墅。此时,张灵甫已升任74军军长,部队白天驻扎在城外,但凡进城,哪怕仅五分钟空闲,他也要拐到家里看看妻子王玉龄,还对人说:“我讨了一个好老婆,我讨饭她会帮我拿饭碗。”对此,王玉龄说:“我们结婚讲起来有3个年头,实际上在一起的时间还没到一年。就结婚那年好些,没打仗,我们总是在一起。后来打仗了,在一起的时间就很少。打仗的空隙,休养的时候,他天天都有电话回来。打仗了,不方便打电话,就每天给我发电报。”

1947年5月7日,张灵甫在孟良崮阵亡,是儿子张道宇出生的第10天。起先,有人告诉张灵甫的消息,但王玉龄不相信,“一直到快过中秋,张将军的一个参谋回南京了,他把张将军的遗书给了我,我才相信”。王玉龄说,遗书写得非常工整:“今日情况更恶化……决战之最后,以一弹饮,上报国家与领袖,下达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视之;幼子,望养育之。玉龄吾妻,今永诀矣,灵甫绝笔。”


1948年底,王玉龄携幼子和母亲迁移到台湾。1952年,在姨父孙立人的私人帮助下,王玉龄办了去美国的护照,留下老母和6岁的幼儿,只身去美国求学。张灵甫没有给她留下多少遗产,一家人过得非常清苦。1953年,王玉龄考入美国纽约大学财会专业。为了解决生活问题,她上午做文秘工作,下午和晚上到大学听课。通过4年的苦读,以品学兼优的成绩毕业。先在罗斯福医院任会计2年,后在朴拉沙饭店工作3年,最后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21年直到退休。

1973年,王玉龄重回祖国,踏上了阔别20多年的故土,其后,一直未再嫁的她做了两件别人看来不是十分重要的事:1.去陕北参观;2.看电影《红日》。1974年,参观延安后,她说:“那地方是黄土高原啊,简直苦得不能再苦了。”1980年,看了《红日》后,她说:“演张灵甫的演员不够英俊。”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征妇怨》,意思是:征妇曾经设想与丈夫、儿子共同生活,虽然贫贱却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战场上,今后谁才是她的依靠?肚子里的遗孤生下来怎样哺育?虽还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那样暗淡无光,生活毫无希望。有人说,这也是对王玉龄的真实写照,但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在她的经历里,张灵甫在的时候,七十四军的人都赞赏她;后来张灵甫不在了,该军的人更加尊重她……20世纪70年代,她从美国回中国台湾省,七十四军的老人坐了满满二十桌,一个接一个地端着酒、流着泪敬她……而她也将也将自己以诗的形式,写在了张灵甫衣冠冢的碑铭上: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现在,王玉龄和张灵甫的儿子张道宇也已年过七十,他把自己的生意做得风风光光,对母亲非常敬重。王玉龄女士还在世,除了读书消遣,她还有个习惯,就是一辈子不买日货。算起来,她已90多岁了。古人说,仁者寿。这仁呀,除了仁爱之心与宽广胸怀,还有着对于爱情、自我和对错的智慧判断。

参考资料《王玉龄口述:长沙爱情往事》《王玉龄暮年口述:我的丈夫张灵甫》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