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文和腾讯无法让所有作者和用户了解事情的全貌,那么,利用本次机会,用诚恳的态度与作者沟通,进一步传达商业逻辑,成为了更加现实有效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阅文作者的沟通,并非影响战略、动摇根基的大事,它或许将成为腾讯与创作者和用户沟通,从而更深入地在一线寻找「新平衡」、进而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机。

原标题:阅文寻找「新平衡」

一方面,舆论风波反应了,在一种模式的多年沉淀下,网络文学作为商品化程度极高的内容产业,其面对变化时拥有着极高的敏感性,作者们在第一时间面对未知所产生的恐惧,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姿态型反馈终究需要向事实型反馈进化,过度的、错误的解读无益于内容生产三方关系的平衡。在这一语境中,对作者们而言,“变局”下关于权益与尊严的疾呼固然重要,喧闹之后回归基本产业逻辑和判断更为重要。

作者 | 周亚波

恐怕阅文新管理层自己也未曾预料到,宣布“接棒”后的第一次公开发声,是面向突如其来的舆论风波。

这种“未曾预料”和“突如其来”主要源于,此次舆论风波实际上包含着不少的事实偏差与误解。

一些事实不难查阅:阅文新管理层上任后,一方面在内部信中强调了付费战略的不变,另一方面也未提交新的作者合同。然而,针对免费和合同的两点质疑,却仅由“改朝换代”作为事实契机,直接跳跃到“平台战略转向”、“作者地位颠覆”等质疑。在社交网络传播过程的加工下,逐步指向了腾讯作为背后资本的“原罪”。

面对质疑和事实错误,腾讯与阅文自然可以逐一回应与澄清。而从另一角度,在内容行业,平台、内容生产者、用户三者的平衡关系中,平台作为商业起承点,确实必须承担一定的平衡职责。

一方面,舆论风波反应了,在一种模式的多年沉淀下,网络文学作为商品化程度极高的内容产业,其面对变化时拥有着极高的敏感性,作者们在第一时间面对未知所产生的恐惧,也无可厚非。

另一方面,姿态型反馈终究需要向事实型反馈进化,过度的、错误的解读无益于内容生产三方关系的平衡。在这一语境中,对作者们而言,“变局”下关于权益与尊严的疾呼固然重要,喧闹之后回归基本产业逻辑和判断同样不可或缺。

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企业,腾讯对阅文更进一步的接管,其核心目的仍然在对其旗下资源进行更有效率地整合。腾讯自然深知,对平衡关系当中任何一方的忽视,都无异于自毁长城,怠慢作者实际上就是得不偿失的生态破坏。

资本和商业行为并不是原罪,关键还在于运行逻辑。如果将阅文看作一个需要尊重基本逻辑的“商业体”,舆论所质疑的诸多论点其实都不难找到共识与答案。而从5月2日的澄清公告、到5月3日作者恳谈会与调研安排的公布,都可见阅文新管理层在面对作者积怨方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姿态。

“共同利益体”下,摆在台面的所谓“矛盾”,并不是、也不应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01 | 可以理解的恐惧

一切从一次权力的交接说起。

4月27日晚,阅文集团发布公告宣布管理团队调整。现任联席CEO吴文辉、梁晓东、总裁商学松、高级副总裁林庭锋等部分高管团队成员荣退,辞任目前管理职务。吴文辉调任非执行董事和董事会副主席,梁晓东和其他高管将担任集团顾问,帮助管理团队的平稳过渡。‘

同时,董事会委任现任腾讯集团副总裁、腾讯影业CEO程武出任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和执行董事,腾讯平台与内容事业群副总裁侯晓楠出任阅文集团总裁和执行董事。

一家上市公司高官的变动引起了“出圈”式的讨论,不仅仅是因为阅文“庞然大物”的属性,还来自于变化后商业模式的猜测。一些声音认为,阅文将从改变平台的重心,一方面摒弃付费阅读的传统走向“免费阅读”的竞争,另一方面,重视IP的整体开发意味着作者的利益将不再被重视。

这种本身就略施偏颇的论断,客观上迎合了一部分作者和围观者的担忧。有作者“咨询了律师朋友后”“发现合同当中的问题”,认为“作者将失去原创身份”。在传播过程,一些本身就带有极强情绪性的发言被进一步加工,并就此演变成为“阅文让所有作者修改合同”、“作者将全部变成枪手”等误读。

这种担忧的出发点本无恶意。一方面,资本和创作者常被视为是对立的两方,公域的讨论往往会更加情绪性地以创作者为天然正义;另一方面,在吴文辉等“老起点人”的开创下,网文的付费阅读模式2004年沉淀至今,自下而上的作者获取利益的生态已经完成,在权力的交接下,被视作更强势的腾讯的入主,带来的对未来的“未知”成为了恐惧的来源。

资本、尤其是强势的资本往往被视为原罪,这一点,腾讯自身也无法更新大众的判断。事实上,本次的变动更集中在管理层,腾讯资本进入早在多年前,没有腾讯甚至也不会有今天的阅文,资本在多数时候应该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更何况腾讯不仅仅是资本,还有许多关联内容业务。

在传播路径中,内容创作者的敏感也被放大,《诡秘之主》的提前完结、一些作者的“请假”都被视作抗议;同时,一些渠道合作伙伴运营中的不当操作也被进一步放大,一些诸如“已故作者文章在微信阅读免费更新”的事件也再度被传播,加剧了风波的发酵。

对未知的恐惧与传播过程中的偏差构成了舆论风波的合力。另一方面,多年以来变化不大的付费模式,为作者们争取了利益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对自身价值与位置也愈发重视,这构成了产生舆论风波的内因。

从这一角度,哪怕是并不合理的质疑、并非来自于理性的批判,阅文和腾讯都不能将其停留在“无妄之灾”,而是需将其视为更深一步的、与内容创作者沟通的机会。

02 | 不能无视的事实

沟通的第一步是回应。在负面情绪已经有所蔓延的情况下,阅文在5月2日和3日连发两条声明,回应点集中在两个方面:澄清事实,表明态度。

事实上,处于争议中心的作者合同版本,推出的时间为2019年9月,并非网传的“2020年4月28日版新合同”。与此同时,面对这份合同当中的争议条款,阅文新团队也表示“将会与作家们进行广泛的沟通,对于不合理的条款,我们会做出相应的修改,请大家放心。”

通过细则的阅读和比对不难发现,争议的焦点主要还是集中在广告分成模式和活动运营的收入上,而网传新合同“导致网文作者失去原创身份”、“失去版权”都是属于对个别条款的误读。将“聘用”二字引申为“委托创作合同”,同样如此。

关于福利的部分质疑,实际上也属于对事实的不了解。实际上,网络文学平台与作者一直以来就并非雇佣关系,所以也无需支出雇员福利成本。但另一方面,此处的雇佣关系中的福利,又并不包括全勤、创作保障、半年奖等在内的作家福利制度,而从起点时期保留至今的“作家福利制度”,正是阅文培养作者、打造头部作品的重要保障。

在声明中,针对渠道的合作伙伴微信读书在“限时免费活动”中的不当运营,阅文也反省其为“渠道工作的管理失误”,并通过双方的沟通下线了活动,且声明“不会对作家的收益产生任何影响”。

更为焦点的免费问题,阅文则在公告中重申:“从新团队上任伊始,我们就坚定地认为,必须要巩固和保持付费模式,并对创新模式进行探索。外界传言的阅文推行‘全部免费阅读’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说法,请大家不要轻信。”

在这一维度下,合同中出现的“新型销售模式”,将更多指向原本网文就存在的限时免费、用户时长换取阅读权限的互动机制,属于拉新促活的运营策略。此前,阅文就曾在电视剧《庆余年》播出期间采取过书影联动,以包月会员卡阅读的方式暂时性取代了单章的付费机制,这实际上也与未来免费阅读的方向无关。

3日上午,阅文具体更新了阅文新管理层与作家进行系列恳谈会的安排,阅文再次声明,“作家是阅文平台的根基。内容生态不只是阅文的,更是大家的。现在大家的意见和批评并非一日之寒,借此能了解到大家真实的心声,是非常重要的收获。”

“系列作家恳谈会”将在5月6日启动,阅文表示希望更多的作家参与进来,未能参加的作家,编辑也会抓紧沟通,对意见展开多种形式的调研。

阅文在声明中表示:“待系列恳谈会议和调研结束后,大家会看到具体切实的优化计划、举措落地。”

这是一种面对质疑时诚恳的态度,至少开了个好头。

03 | 事关平衡的逻辑

商业逻辑并非社交网络辩论中充斥的“二元论”可以概括。对走在“新征程”伊始的阅文而言,舆论的冲击是新管理层的第一场硬仗,但只要达成良性的沟通,依然可以“化危为机”。

在内容领域,平台、内容生产者和受众的关系一直都被视作平衡的焦点。作为文娱产业链当中的最上游,网络文学产业在开拓者富有前瞻性的奠基下,已经成为了商品化水平极高的存在,平台、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命运共同体。

此时,阅文作为腾讯旗下的平台显示出了一定的特殊性。尤其是在调整后,作为进一步整合进腾讯新文创IP开发体系当中的平台,阅文继续提升对后端版权开发环节的控制力,进一步打通从IP源头到影视、动漫等后端产品的开发链路。这一点,是2018年8月腾讯推动阅文收购影视制作公司新丽传媒时就能够看到的趋势。

3日上午,网文头部作家唐家三少谈及舆论风波时在微博表示:“网络文学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多版权运营这条路线在走下去。我深信,没有任何领导会作出舍弃资源的选择。”

一些略显激进的声音仍在从“立场”方向质疑唐家三少的观点,但这种将资本与内容割裂乃至对立的态度,无益于平衡的再发展。“没有任何领导会作出舍弃资源的选择”,也准确反映了腾讯在平衡中所处的位置。

事实上,阅文的“交棒”,核心仍在于腾讯新文创内容生态的一次再整合和资源疏通,无论是文娱行业在资本层面的整体收紧,还是从“泛娱乐”到“新文创”的自我升级,都需要腾讯形成一个更高效和协同作战能力更强的数字内容生态体系。

阅文集团2019年的财报显示,其在线业务的营收占比从76%落至44.5%,版权运营则从19.9%跃升至53%,增幅达到了341%。在免费阅读分流流量、付费用户连续两年出现下降的的情况下,腾讯重心的变化与“重新整理资源”的决心,符合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换班”之后阅文集团的股价连续飙升,反应了市场的积极预期。

这种对体系内外资源的整理中,内容不再是点对点的、仅面向C端的供应者,在已成共识的长线逻辑下,“内容创作者”在此前点对点的基础上,更能成为点对多、点对面内容的“终极源头”,在这一层面上,“作者”的地位并不会下降,只会相应提高。

非此即彼论断是危险的。尽管免费与付费的博弈正在成为网文行业的重点,但对阅文和腾讯来说,立足于自身,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才是重中之重。其“强调付费阅读仍为根基”的策略已经决定了其态度。反过来说,假设将重新放在免费阅读、忽略既有的中长尾作者资源,从根本上是一种对资源源头的彻底砍断,“竭泽而渔”与业务调整的策略显然是背道而驰。

事实上,网文生态发展到如此规模,客观上已经成为了腾讯在长线逻辑下的资源整合抓手,进一步巩固作者作为“利益共同体”的目标,也具备着较高的顺位。在这一维度下,对作者而言,立足于事实而非姿态的反馈,将是真正解决所关切问题的重要前提之一。

阅文和腾讯无法让所有作者和用户了解事情的全貌,那么,利用本次机会,用诚恳的态度与作者沟通,进一步传达商业逻辑,成为了更加现实有效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阅文作者的沟通,并非影响战略、动摇根基的大事,它或许将成为腾讯与创作者和用户沟通,从而更深入地在一线寻找「新平衡」、进而推动行业发展的良机。

©三声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