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漢戰爭期間,韓信率領漢軍北取魏國。在勝利後,韓信向劉邦建言,說自己率領一部分兵力向北發展,從側翼向項羽進行包抄,形成對楚軍的戰略包圍。劉邦採納了韓信的建言,給了他三萬漢軍,讓他進軍中國北方。韓信先打下了代國,在井陘之戰中,他採取了背水陣,打敗了趙軍主力,一舉平定了趙國。韓信的背水一戰也因此載入了史冊,成爲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

韓信的背水一戰確實是他的首創,在他之前雖然也有類似的戰例,可他這樣有意識的採取背水陣的是絕無僅有的。因此,在他取得勝利後,他的手下將領對這一仗提出疑義。他們向韓信問道,“兵法說佈陣要右邊依託山陵,前面要憑藉水澤,可是將軍你反其道而行之,擺下了背水陣,還說破了趙軍再會餐,我們都感覺不服氣。但是今天居然依靠這個背水陣打了勝仗,這究竟是什麼道理呢?”史書上是這樣記載韓信的回答:

(韓)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爲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尚可得而用之乎!”


我們從韓信的這段話可以看到,他的背水陣的精髓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只要符合這樣的條件,就不必拘泥於這個形式。韓信之所以佈置下這樣一個背水陣,是根據他的實際情況決定的。

首先,韓信和陳餘都是將才,雙方的作戰能力相當。

韓信的用兵水平就不用說了,即便是在當時,他能夠用沒有多少訓練的新兵就打下了魏國和代國,就可見一斑了。

而陳餘此人,在歷史上也不是庸才。他和張耳本是故交,在性格能力上,他要比張耳強得多。後來因爲名利兩人反目成仇,可並不是說他沒有能力。他是第一個起來反抗項羽的,也是憑自己的能力再造趙國的人。在軍事指揮能力上他不比韓信差。

其次,韓信和陳餘率領兵力的數量懸殊。

韓信北上的時候,跟劉邦纔要了三萬人。等打下代國,劉邦就把兵力陸續調回正面防線。所以,史書上說韓信率領數萬人馬,也不會比三萬多多少。陳餘說韓信率領數萬人馬,實際上只有數千,雖然對韓信比較蔑視,但是軍隊的數量確實不會太多。

而陳餘率領的是趙國的傾國兵力,名義上由趙王親自統帥。在史書上記載號稱二十萬。從李左車和陳餘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李左車要求去截斷韓信糧道的兵力就要求了三萬。從這裏來看,陳餘的兵力應該是韓信的四到五倍。


第三,由以上的條件,韓信要想戰勝陳餘,只有出奇制勝。

由於雙方的作戰指揮能力相當,那麼如果雙方採取正面硬拼的形式,就要看雙方軍隊的數量了。而韓信的軍隊數量遠比陳餘的少,那麼正面作戰,韓信必敗無疑。

因此,韓信採取了兵法裏的以正合,以奇勝的策略。他決定以一部分主力吸引陳餘的主力,而派出一支精銳的部隊奇襲陳餘的大本營。在這種情況下,韓信擺出了背水陣。

在這個眼看勝利唾手可得的形勢下,陳餘果然上當,將所有的兵力全部投入進攻韓信的背水陣。而韓信的奇襲部隊趁機攻佔了陳餘的大本營,更換了趙軍的旗幟,造成了大軍佔領陳餘大營的假象。


當趙軍攻打韓信背水陣不克的情況下,想要回營的時候,發現軍營的旗幟已經換成了漢幟。結果以爲自己陷入了前後夾擊的局面,軍心大亂。韓信趁勢猛攻,取得了井陘之戰的勝利。

第四、背水之戰勝利的關鍵在於吸引陳餘的全部主力並能夠支撐足夠的時間。

我們可以看到,在井陘之戰中,要想取得勝利,韓信的正面部隊必須要吸引陳餘的主力,並且還要支撐足夠的時間。一方面是爲奇襲部隊創造條件,一方面是保證自己的主力不被殲滅。


韓信的部隊不是象史書中說的那麼孬弱,但是,在這些部隊中,精銳的老兵還是佔少數的。大部分還是些新徵集的兵員。爲了激發他們的戰鬥意志,就只能採取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辦法。

韓信把部隊佈陣爲背水之陣,就有效的防止了部隊的逃跑,爲了生存下去,士兵們只有拼死作戰。在韓信的老兵帶領下,韓信的軍隊爆發了超常的戰鬥力。雖然陳餘的兵力佔優勢,但是也不能消滅韓信的軍隊。這就給韓信的奇襲部隊創造了戰機,並導致了戰役的勝利。


第五、在歷史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戰例。

在古今中外的歷史上有很多類似韓信背水之戰的戰例,雖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是都抓住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精髓,取得了良好的戰果。

就在秦末農民起義中,項羽率領的楚軍去救援趙國,在鉅鹿之戰中,就提前上演了“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一幕。在當時,秦軍在章邯的指揮下,多次打敗各地的起義軍。在鉅鹿之戰中,他以優勢兵力圍攻趙國,其他各路救援趙國的援軍都不敢上前交戰。


在這個時候,項羽率領的楚軍主力趕到。他在敵前渡河,與秦軍交戰。這個時候,項羽的楚軍就是處於向敵背水的形勢。項羽面對優勢的秦軍,毫不懼怕。他採取了破釜沉舟的策略,激發戰士們的鬥志。史書上記載,“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終於打敗了秦軍,解了鉅鹿之圍。

這一幕,肯定給當時還是項羽部下的韓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許正是這一幕給了韓信以啓發,創造了背水一戰的戰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