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選擇221年伐吳,因爲劉備已經很老了,阿斗又很弱,爲蜀漢的未來,以及統一中原的戰略基礎,包括荊州的重要不說了,再不拼一把,估計自己也活不久,這理想怎麼實現。但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劉備伐吳就是爲了取得荊州,重新實現隆中對的條件,這樣就知道劉備這個決定是深思熟悉的,不是一時衝動,而且把握的時機很好。

劉關張能夠被稱爲義中典範,有三個原因,一是同生,二是共死,三是忠義。關羽千里單騎走,劉備爲兄弟報仇親提大軍向吳。很多人都說劉備要是不伐吳的話,蜀國就不會變成最弱的。但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劉備伐吳就是爲了取得荊州,重新實現隆中對的條件,這樣就知道劉備這個決定是深思熟悉的,不是一時衝動,而且把握的時機很好。

從曹操與他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候就知道劉備是有大志的。他的義子叫劉封,他死的時候阿斗十七歲,阿斗叫劉禪。合起來叫封禪,他自己的名字叫玄德。玄德來自道德經:“玄德”: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可以參考我解釋的道德經的文章。封禪就是祭天地,到泰山那裏,帝王才能做的事情。
劉備在蜀地稱帝是無奈之舉,我可以推斷,當時劉備稱帝之前,肯定是絕望 了,只有看到了中原統一沒有希望,纔沒有辦法呆在蜀地當個土皇帝,劉備絕沒有因爲稱帝而欣喜若狂。從蜀國這個國家的結構可以看出,劉備就沒有打算長留在蜀地,所以很多治理百姓的結構是不完全的,諸葛亮爲什麼叫賢相就是因爲他完善了整個管理機制。當時蜀地更像一個藩鎮,靠主公一人鎮守,所以當劉備一死,蜀地很多地方反了。

荊州出兵中原,漢中出兵佔領涼州,然後如同兩隻大手一樣,左右合圍中原,最終取得天下。所以當孫權讓他還的時候,他就說等我有涼州再還給你。就可以看出,當他聽到關羽把荊州失去了,驚暈了,而張飛死訊知曉時是長嘆,當時他一爲兄弟,二更多的是爲失去爭天下的資本而暈。而事實上天朝的大一統大部分都是從北方出發然後向大西南,再向中原完成統一的。
荊州對孫權來說也是很重要,周瑜版的隆中對就要求取荊州,所以當劉備跟曹操奪漢中的時候,孫權就過來搶荊州,分了一半才和解。荊州對孫劉都十分重要,都勢在必得。第四,伐吳的時機
選擇221年伐吳,因爲劉備已經很老了,阿斗又很弱,爲蜀漢的未來,以及統一中原的戰略基礎,包括荊州的重要不說了,再不拼一把,估計自己也活不久,這理想怎麼實現。曹操也死了,關張也死了,同時代的人好多都死了。此時的魏國曹丕剛就位,內部不穩,所以不用擔心魏國來攻。可以放心伐吳。
伐吳的藉口也很好,爲了兄弟。本來荊州就是由魯肅擔保向孫權借的,這個三國志有記載,所以就應該還給東吳。但因爲關羽被殺提供了很好的藉口,爲兄弟報仇,包括張飛被殺之後,兩混蛋也跑東吳去了,戰爭就需要藉口,顯示戰爭的正義性,所以關羽張飛被殺可以讓劉備打着爲兄弟報仇的名義,明目張膽地實現戰略意圖。
很多人分析的時候認爲劉備太重情誼爲了兄弟之情,因爲桃園結義太深入人心。不要忘記此時的劉備不是桃園結義的劉備,而是一個皇帝,作爲一個英明的帝皇肯定優先從全局考慮,怎麼會突然做出不智行爲呢,當然如果說完全沒有一絲爲關羽報仇的因素在也是不現實的。但最重要的是這一次劉備在賭,賭時機,賭運氣,唉,可惜老天不幫他了,一代雄主就此結束一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