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書雁字說歷史,茶餘飯後講故事。

袁術和袁紹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袁術是“嫡出”,袁紹是“庶出”。

同爲“汝南袁氏”少壯派的代表,都有“四世三公”的家族背景,嫡出的袁術爲何在名氣和成就上都比不上庶出的袁紹呢?


要說清這個問題,需要從袁術和袁紹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個人性格以及爲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等各方面來詳談。

一、家族中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導致政治資本有差距

東漢時期,“汝南袁氏”是可以和“弘農楊氏”並列的世家大族。家族勢力強盛,尤以袁紹、袁術支脈爲強。

【《三國志-袁紹傳》記: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

袁術和袁紹這一支脈的堂號爲“臥雪堂”,是“汝南袁氏”家族中名望最高的支脈。

“臥雪堂”袁氏的堂號來源於袁術、袁紹的高祖父袁安。


袁安客居洛陽,還沒做官的時候就已經很有賢名。

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積雪很厚,封住了洛陽居民的院門。

洛陽令訪問賢能,爲了能見到袁安,特意掃出了一條直通袁安門前的路。然而當洛陽令見到袁安的時候,袁安因爲家貧無食,正凍得瑟瑟發抖蜷縮在牀上。

洛陽令問袁安爲什麼不求助親友接濟一下。袁安回答世事艱難,家家日子都不好過,大雪天氣更不方便去打擾別人。

洛陽令很受感動,十分欽佩袁安“安貧自生”的德行,推舉他爲孝廉。這樣袁安就有了進入仕途的通行證。

袁安後人爲紀念祖上德行,遂以“臥雪堂”爲堂號。


進入仕途的袁安,不懼強權,斷獄公平,整肅京師,最終做到了司徒這樣的高官,位居三公。

在袁安的帶領下,“汝南袁氏”的官運亨通,一發不可收拾。

袁安的兒子袁敞爲司空,孫子袁湯爲太尉。

袁湯的二兒子袁成爲左中郎將(也有史書記載爲五官中郎將),三兒子袁逢爲司空、四兒子袁隗也爲司徒、太傅。

袁家四代人有五人位居“三公”這樣的高官,因此漢末三國一提“汝南袁氏”都稱“四世三公”或者“四世五公”。

“四世三公”和“四世五公”表述的方式雖不一樣,但意思基本一樣。前者的意思是袁家有四代人位居“三公”之位,後者的意思是袁家四代人裏,有五個人位居“三公”之位。


“汝南袁氏”如此顯赫的家族地位,權勢傾動天下。

“博愛容衆,無所揀擇。賓客入其門,無論賢愚,皆得所欲,因而爲天下所歸。”

從袁安到袁逢四世樹恩於親朋、故吏、門客。結黨天下,爲袁家少壯派代表袁術、袁紹打下了堅實的人脈基礎。這一點絕非誇大、虛言。

袁紹和袁術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在汝南安葬,前來現場參加葬禮的人就有三萬之多。

曹操當時也在場,看着袁家喪禮的陣勢,私下裏跟好朋友王儁(jùn)說:“天下將要大亂的禍端就在袁術和袁紹倆兄弟身上。要想匡救天下就得先把這兩人殺了。”

王儁表示認同,接着曹操的話茬說:“照你這麼說,能拯救天下的人,除了你曹操還有誰呢?”

說完二人相視而笑。王儁是在和曹操開玩笑,意思是你曹操既然想拯救天下,那就直接把袁氏兄弟倆宰了得了。


綜上所述,在漢末三國的動盪時期中,袁紹、袁術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與袁氏家族的名望所釋放出來的極大政治能量有着很大的關係。

在看似相同的家族背景之下,袁紹和袁術因爲家庭地位身份的不同,所擁有的政治資本其實有着很大的差異。

袁術雖是嫡出但所擁有的政治資本卻小於庶出的袁紹。這是爲什麼呢?

1、袁紹和袁術同時具有袁安到袁逢四代的家族名望資本。

這個名望型的政治資本是等值的。這一點從大將軍何進以及董卓的眼中可以都得到佐證。


【《後漢書·何進傳》記:(何進)以袁氏累世寵貴,海內所歸,而袁紹素善養士,能得豪傑用,其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亦尚氣俠,故並厚待之。】

何進厚待袁紹和袁術,是因爲袁紹和袁術的叔父袁隗當時在朝擔任太傅,同何進一起參錄尚書事。

“並厚”說明在何進眼中袁術和袁紹是並列的。何進所看重的是“汝南袁氏''的名望和號召力,而不是袁紹和袁紹單一的個人。

因此此時的袁紹和袁術的家族政治名望是等值的,何進沒有因爲嫡庶的問題而厚此薄彼。

從後來的表現來看,何進更倚重於袁紹。這跟袁紹的處事方式和能力以及年齡稍長、性格等因素不無關係。


此外董卓在執掌權柄的時候,曾說:“但殺二袁兒,則天下自服氣矣!”,也是把袁術袁紹並列來看。

其實當時參加討伐董卓的聯盟軍除了袁術和袁紹,還有孫堅、曹操、韓馥、張邈、鮑信、王匡等人。

董卓沒有把這些人放在眼裏,僅拿袁紹、袁術說事,也正是看重“汝南袁氏”的名望和號召力,跟袁紹、袁術個人無關。

因此董卓對二袁的並列看待,也說明袁紹、袁術的家族名望政治資源是等值的。


2、袁紹因爲被過繼給了袁成,因而擁有袁成全部的政治資本,而袁術沒有。

這個實力型政治資本不等值。

這一點很關鍵,因爲三公在東漢的後期已經淪爲虛職,沒有實權。東漢權利歸爲尚書檯。

視、領、平、錄尚書事纔是大權在握。

這一點在大宦官張讓因爲袁紹不出仕爲官,頗有微詞的時候,當時擔任司徒的袁隗知道後,十分害怕,趕緊責備袁紹,就能看出來三公徒有虛名而無實權。


【《三國志-袁紹傳》記:中常侍趙忠謂諸黃門曰:''袁本初坐作聲價,不應呼召而養死士,不知此兒欲何所爲乎?''紹叔父隗聞之,責數紹曰:''汝且破我家!''】

【《後漢書-袁紹傳》記: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

再加上東漢中後期宦官和外戚交替執政,皇權旁落於閹豎和外戚之手,三公如果沒有錄尚書事或者參錄尚書事的職能,則只能是有名勢而無實權。

然而袁紹的阿爸袁成作爲五官中郎將卻很有實權。此外袁成和當時的外戚梁冀的私人關係非常好,因此不僅有名望和實權,而且實力非常雄厚。


梁冀是當時一手遮天的人物,權傾朝野。

袁紹的阿爸袁成字文開。《英雄記》記載:“袁成字文開,與梁冀結好,言無不從。京師諺曰:事不諧,問文開。”

諺語的意思是隻要有搞不定的事找袁紹的阿爸袁文開就能輕鬆給你搞定!

【《後漢書-袁紹傳》記:袁成壯健好交結,大將軍梁冀以下莫不善之。】

袁紹憑藉這一點,反抗董卓的時候和袁術拉開了不小的差距。

士人集團附庸世族大家名望的同時更加“蟻附”真正有實權、有實力的人,畢竟勢利眼纔是正常人的正常心理。這也是爲什麼宦官雖然名聲不好,依然會有很多人不顧聲名而選擇屈身俯就。


虛名都是浮雲,硬實力纔是關鍵!

嫡庶不重要,頂多就是個名聲,有個實惠的阿爸才重要!袁紹在這點上勝袁術一籌。

二、個人的性格不同導致人緣有差異

《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袁紹外寬內忌、好謀無決,那是以政治家的標準來看待袁紹,猜忌和虛僞對於政治人物來說都不能叫缺點,對他們來說那是需要必備的“權謀智術”技能。

司馬懿也曾被評價外寬內忌。這些和曹操的奸詐詭譎、劉備的虛僞忍耐,都是一個道理。

很多歷史實例表明袁紹是一個寬和、仁厚、謙遜、忍耐、俠義的人。


“紹有姿貌威容,愛士養名。好遊俠,與張孟卓、何伯求、吳子卿、許子遠皆爲奔走之友。”

“奔走之友”不是簡單的交遊朋友,而是志向相投、相互扶持、幫助、庇護的關係。

張、何、吳、許這些人大多數是黨人身份或者是支持黨人的人。袁紹支持、庇護、幫助他們對付宦官集團。給他們避難所,出了事就設法營救。很有俠義心腸。

除了這四位,袁紹廣泛交遊的朋友很多。大多是名士、黨人,何顒、劉表、鮑信、荀攸、鄭泰、王匡等等,太多了,列舉不清。


“既累世臺司,賓客所歸,加傾心折節,莫不爭赴其庭,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

“能折節下士,士多附之,太祖(曹操)少與交焉。”

“傾心折節”和“折節下士”頗能說明袁紹的謙遜,儘管目的是爲了“養名”,有僞裝的成分在裏面,至少袁紹還是把面上給做足了,絲毫沒有公子哥的清高做派。

袁紹性格上禮賢下士這點和他庶出的身份以及過繼的身世有很大關係。


少時在豪門大家庭中遭生父拋棄、無人庇護、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感受,讓他骨子裏充滿了自卑,再加上弟弟袁術總是拿這個事情說事,瞧不起他,更讓袁紹滿腹的屈辱。

袁術在和袁紹鬧矛盾的時候,甚至曾以袁家嫡子的身份對外公佈袁紹就是他們袁家的奴僕,根本不算袁家人。這些袁紹都一一的忍受了。

《後漢書-袁術傳》記載,袁術因爲袁家的很多門生賓客歸附袁紹而不歸從他,十分氣憤,說:“羣豎不吾從,從吾家奴乎。”

意思是,你們這幫小人物不跟從我,反而跟隨我們家的奴僕(指袁紹),真是沒出息。

袁術的言語中充滿了高傲、鄙夷和“酸葡萄”。


這還不算,袁術曾經給公孫瓚寫信說袁紹不能算袁家的人,潛臺詞是袁紹因爲過繼給了袁成,而不應該享受袁逢的政治資源。

公孫瓚在同袁紹爭地盤的時候,也憑藉這一點公開上疏漢獻帝,抨擊袁紹,企圖從心理上打垮袁紹。

公孫瓚上疏說:“《春秋》之義,子以母貴,袁紹母親爲婢女,實在是地位卑賤。”

袁紹的寬和大多表現在他的施政方針上面。

袁紹尊崇儒教。爲此特意把當時的碩儒鄭玄請來,帶在身邊,行軍打仗都不離左右。


曹操的重要謀士郭嘉,起初是跟隨袁紹的,對袁紹非常瞭解。郭嘉給曹操分析袁紹說:“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意思是,漢末政治的弊端就是太過寬仁,而袁紹治理河北之地更是寬上加寬,因此不能統治住河北之地。

此外郭嘉還說袁紹因爲寬於待人,那些沒有真才實學的言辭矯飾之徒多依附袁紹。

【《三國志-王修傳》記:袁氏政寬,在職勢者,多蓄聚。】

正因爲袁紹的政治寬和,對手下縱容,部下貪污腐敗的人特別多。曹操攻破鄴城的時候,沒收審配等人的家產有鉅萬之多。

還有後來背叛袁紹投靠曹操的許攸,是一個出了名的斂財小能手。


這些都足以說明袁紹的寬厚、仁和。

然而亂世當用重典,曹操所用法家霸王之道纔是符合時宜的做法,袁紹的失敗很大的原因就是亂世而崇禮。當然這個問題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當一筆帶過。

袁術的性格和袁紹有很大不同,但並不是一無是處。袁術這個人也是非常的俠義。

史書記,“袁術字公路,以俠氣聞。”,“俠氣”似乎是漢末三國豪傑的必備氣質。曹操、劉備、袁紹、孫堅、孫策、王允、張邈、鮑信等無一不“俠”。

“俠”有其境界可言,輕俠、狡俠、大俠……各不相同。公子哥們、有權有勢的少年之徒,行俠仗義之人比比皆是。當時有“八廚”的稱號,專指那些仗義疏財,能救人急難的俠義之人。陳留太守張邈即爲“八廚”之一。


袁術的“俠氣”優點不能獨佔鰲頭,公子哥的高傲、驕奢淫逸的缺點確是獨樹一幟。

劉表說袁術“驕而無謀”,呂布也說袁術“喜爲大言而誣天下”。

呂布的話有些嚴重了,說袁術愛說大話,看不起天下人。袁術看不起呂布倒是真的。

【《三國志-袁術傳》記:南陽戶口數百萬,而術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荒侈滋甚,後宮數百皆服綺縠,餘粱肉,而士卒凍餒,江淮間空盡,人民相食。】

嫡出的正根地位,集家庭的萬千寵愛於一身,造就了袁術公子哥的性格。

袁術的驕傲、奢靡、蠻橫正是其公子哥性子的完美體現。如此性格之人怎麼會擁有好人緣呢?

這也是袁術和哥哥袁紹的一大差距。


三、爲人處事的態度和方式的不同導致事業成就有差別

袁術和袁紹的事業成就差別是二人最關鍵的差距,正是因爲成就的差別使得袁術的名氣遠不如袁紹。

相同的四世三公名望,不同的爲人處事態度和方式導致了事業成就的差別。尤其在重大、關鍵的事情處理上體現明顯。

1、面對董卓強權主政的表現

袁術是“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面對強權袁術的選擇是害怕逃跑。幸虧孫堅殺了當時的南陽太守孫諮,袁術憑藉家門名望得以佔據南陽郡立足。


袁紹則是第一個站出來當面反對董卓的人。董卓擅行廢立,袁紹堅決不許。

董卓威脅袁紹說:“豎子!天下事豈不決我?我今爲之,誰敢不從?爾謂董卓刀爲不利乎!”

袁紹說:“天下健者,豈唯董公?”引佩刀橫揖而出。

強權之下,袁氏兩兄弟的不同表現,膽色大小,高下立判。

2、面對“天子蒙塵”問題的表現

漢獻帝被董卓挾持去了長安。袁紹和袁術二人都有不臣之心,處理方式和表現卻有所不同。


袁紹是通過聯合冀州牧韓馥想立幽州牧劉虞爲帝,搶得一個擁戴之功,進而把持朝政。選擇的是一個間接篡立的方式。

袁術則蠻橫的多,直接選擇自己稱帝,不追求過渡,心說費那事幹嘛,想當就自己當。甚至公開徵求門生、賓客的意見。

袁術會羣下謂曰:“今劉氏微弱,海內鼎沸。吾家四世公輔,百姓所歸,欲應天順民,於諸君意如何?”衆莫敢對。

狂妄和肆無忌憚到了何種地步,完全不拿天子當回事。袁術的選擇在當時的情況下,只能說是要在作死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3、主政一方的治理策略

袁紹是施政以寬。袁術是征斂無度。

儘管二人的施政方針都不是符合事宜的正確之道,但是在他們哥倆之間,則又是一次明顯的高下立判。

關於袁紹、袁術處理問題方式方法上的差異還有很多,以上足以說明袁術和袁紹的差距,因此不再贅述。

正如孔融所言,“袁公路(袁術)豈憂國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

孔融說這番話的背景正是陶謙讓徐州給劉備的時候。劉備假謙虛,讓陶謙把徐州讓給袁術比較好,袁家四世三公名望高,袁術又近在壽春離徐州不遠。


孔融得知後勸劉備不要謙讓,說袁術家四世三公的名望早都成了墳子裏的骨灰了,還有什麼可怕的。

孔融所說不假,袁家老老小小除了袁術和袁紹幾個倖存者以外,其他人早已經被董卓殺光。四世居三公之位的袁家大佬們也都死絕了,除非劉備怕鬼,否則根本不用在意袁術的名望。

孔融指出的關鍵一點正是袁術與袁紹的最大差距。袁術不是憂國憂民之人,上不思匡扶漢室,下不思體恤黎民,謀圖篡立,肆虐百姓,驕奢淫逸,如何跟寬濟待人的哥哥袁紹比呢?

俠之大者爲國爲民!袁術的“小俠之氣”又怎麼能夠堪當重任呢?


袁術和袁紹的對比就講到這裏,雖有很多未盡之言,限於篇幅和時間只能作罷。對此問題感興趣的朋友可在留言區一起探討。

2020年5月3日,錦書雁字記於北京通州。

(觀點無甚小對大錯,言之稍稍有據即可。喜歡此文,煩請點贊;有不同觀點,請留言評論;不喜此文,亦可直接忽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