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編導並領銜演出《浮生一夢》,此次獻演也是該作品的舞臺首秀。 (上海大劇院供圖)

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上海多家院團和劇院也積極將“雲上見”變爲一種常態。“五一”小長假期間,上海迎來演藝直播活動的高潮。5月2日晚,作爲上海地標性演出場所,上海大劇院用一場特別放送集結各路名角,向觀衆“承諾”——有光,就有戲。上海歌劇院則攜手“經典947”,於5月2日、5月3日兩晚,漫遊在上海辰山植物園的花草之中,也奉上兩場經典歌劇歌曲演繹。此外,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歌舞團與上海戲曲藝術中心旗下六大院團等均在“五一”假期前後推出各式雲端特別活動,令觀衆假期“宅家”也能與好戲相伴、與經典相約。

“會有回放嗎,還想細細品!”“建議大家戴耳機感受絕佳音質!”“一鏡到底的暖場太酷了!”滿屏彈幕好評也側面印證着,即便是線上“相見”,觀衆對於高品質的高雅藝術活動同樣有着審美需求。

經歷三個多月的“線上”磨礪,滬上演藝人不但適應了新狀態,也用精心策劃和豐富樣式回應着演藝雲端“常態化”這一新課題。

直播放送“不打折扣”,讓觀衆重溫劇場體驗

“暫別等待,直到風雨過去,重逢終有時,因爲我們相信,有光就有戲。”在一曲由上海大劇院節目部工作人員組成的“芥末少女”組合奉上的原創歌曲《有光,就有戲》後,金星舞團的舞者身着各色服飾在這座“水晶宮殿”翩然起舞。從上海大劇院的人民大道正門拾級而上,觀衆跟隨舞者的律動來到二樓大堂,隨後是兩側的樓梯廳,進而走向大劇場後臺,與舞蹈家金星匯合,拉開文華獎獲獎作品《紅與黑》的舞臺演藝。舞者以舞步與肢體的騰挪延展,如何“接力”完成這樣一條“雲遊”路線?很快觀衆就發現了其中的奧妙:“是一鏡到底嗎?太精彩了!”

原來,這是上海大劇院爲這次活動特別策劃的“彩蛋”。相比於其他院團和劇場,大劇院試水直播不算早。上海這座標杆性的殿堂級劇院,一直希望尋找合適的主題,通過重磅陣容和高水準呈現,體現一家綜合性劇院的包容性與創新性。正如作家陳丹燕筆下曾經描述:“從高架開車過去,大劇院燈光亮着,說明有演出,我心裏也會覺得高興。”5月2日距離大劇院1月24日發佈停演和退票公告,已過去近一百天。在這段日子裏,劇場已許久未見昔日燈火通明。如何重建這份期待與約定?“有光,就有戲”的概念應運而生。而開篇的“一鏡到底”,就是希望讓觀衆跟隨舞者步伐重溫劇場的實境體驗。

“原創首演”同樣是大劇院一直以來策劃引進節目的關鍵詞。此次特別放送,也有一部作品在這個特殊時期完成了“舞臺首秀”。那就是上海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吳虎生編導的現代芭蕾《浮生一夢》。作品以崑曲《牡丹亭·遊園驚夢》爲靈感,描述了一個當代青年在夢境與夢中人相遇,以夢境爲媒,道出當代人的生活哲思。直播放送中,只見由吳虎生、戚冰雪等四位舞者,在鋼琴、大提琴和崑曲水磨調中悠然起舞。中西融合跨界演繹,讓網友在彈幕直呼“太巧妙”“太有張力”——雖聽不到現場的掌聲,依舊能夠感受到新創作品首秀成功帶給觀衆的驚喜。

主題策劃各顯神通,用產品思維創新演出模式

相比於舞者的集體亮相,梅派青衣史依弘、青年歌劇演員韓蓬、音樂劇《變身怪醫》主演劉令飛等藝術家的傾情獨唱,則透過鏡頭凸顯出一種特別氣場。若不是鏡頭出現空無一人卻亮着燈光的觀衆席,恐怕很難讓人意識到,這是一場疫情期間的演出。與以往演員面向觀衆席演出有所不同,此次大劇院的特別放送來了個180度轉彎,三層觀衆席取代了以往的舞臺佈景,也讓活動有了別樣的體驗。彷彿正是用“虛位以待”,提醒着線上觀衆——等待疫情過後,我們劇場見。

在“五一”期間的演出雲端“常態化”活動中,各院團可謂八仙過海,紛紛以產品思維創新演出模式。昨晚,上海歌劇院於辰山植物園的“雲遊”讓人耳目一新。演出前,歌劇演員特別跟隨植物學家的步伐,展開一場“祕密花園”之旅,透過鏡頭,與觀衆一起“雲賞花”。緊接着,演員們更是在溫室的花草包圍下放歌。而上海滬劇院分別於勞動節和青年節上演的專場音樂會,則充分依託新址“白公館”的環境優勢,由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領銜,讓吳儂軟語、洋房與花園合力打造出一道風味地道的“本幫菜”佳餚。

作者:文匯報首席記者 黃啓哲

編輯:周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