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可以说是康熙皇帝一生之中所面对过的最为强大的敌人与对手。
为彻底将其消灭,康熙不惜前后三次御驾亲征。第一次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乌兰布通之战”,以清朝的惨胜、噶尔丹败退收场;第二次是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的“昭莫多大战”,这一次噶尔丹被打得几乎全军覆没,仅率领数十人狼狈逃走,再也无法东山再起;而康熙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亲征噶尔丹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此时的噶尔丹已然是众叛亲离,其也只能在绝望中服毒自尽。
至此康熙皇帝与噶尔丹之间几十年的恩怨情仇也就此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大清王朝与蒙古准噶尔部之间也就此开启了二十多年的“和平”时期。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这段历史也得到了充分的演绎,特别是两军那场波澜壮阔的最后决战,宛如再现了“乌兰布通之战”的惨烈。只不过,与历史上噶尔丹绝望自尽的结局所不同的是,《康熙王朝》中的噶尔丹是在兵败后被康熙的大阿哥胤褆所杀。
在此之前,康熙皇帝第一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的时候,胤褆就因轻敌冒进为噶尔丹所俘虏,后被释放,而当噶尔丹落入胤褆手中的时候,胤褆却是毫不犹豫的将其诛杀。
这其中,除了因为此前的兵败被俘让大阿哥胤褆倍感耻辱,进而出于愤恨将其杀掉以一雪前耻之外,其背后所隐藏着的,却是康熙的内心的“腹黑”与一场精心策划的“甩锅”阴谋。
被噶尔丹所俘,成为了大阿哥胤褆挥之不去的“梦魇”。
历史上的胤褆,之所以最先从“九子夺嫡”中出局,最终落得一个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下场,实际上这与其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密不可分,这一点在《康熙王朝》中的胤褆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然,这也不能全部归咎于胤褆本人,他那个贪慕虚荣,一心想要夺取皇后之位的母亲惠妃,以及热衷于党争,誓要与索额图拼个你死我活的舅舅明珠(历史上的明珠是大阿哥胤褆生母惠妃那拉氏的堂叔,所以实际上应该是胤褆的叔姥爷),对其产生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并滋长了胤褆的夺储之心。
换句话说,胤褆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前途做着考量,并且已然是沦为了外戚争权与后妃争宠的政治棋子。
然而此时的胤褆也非常的清楚,他与太子胤礽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
论出身,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皇后,胤礽属于嫡出,而胤褆的生母毕竟不是皇后,所以尽管他年龄较长,但终归是庶出;论地位,胤礽一出生就被封为了太子,可谓是名分早定,再加上康熙的宠爱与索额图等人的权力辅佐,其根基也是相当的稳固,绝非轻易可以撼动的。
所以,胤褆想要将太子胤礽拉下储君之位,自己取而代之,必须要做好的是两手准备。一方面,要用自己的积极表现,让康熙满意,另一方面,则是要不遗余力的败坏胤礽,使其为康熙所厌恶,直至最终被废黜。
于是,每当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时候,胤褆总是会毫无顾忌的挺身而出,此前武力征讨台湾的时候如此,这一次跟随康熙亲征噶尔丹也是如此。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由于太想要建功立业,太想要用一场胜利来填补自己的功劳簿,胤褆轻敌冒进,被噶尔丹打得大败,不仅全军覆没,其本人也被噶尔丹所俘获,要不是蓝齐儿格格的劝阻与协助,说不定他这条命就真的交代在了噶尔丹手中。
而回到康熙身边的胤褆,也是在用一系列的谎言,来掩盖自己这次兵败被俘的经历。他这样做,既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这段耻辱经历被公之于众,更为重要的是,他不想因此影响到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可毕竟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胤褆被俘的经历最终还是在朝堂上那场“风闻言事”中为康熙所知。于是,康熙先是扇了胤褆一个耳光,之后又扇了自己。
打胤褆,是因为康熙恨铁不成钢,并且也是在表达对其欺瞒事情真相的极度不满,这件事也将会在康熙与胤褆之间产生巨大的隔阂。
打自己,则是康熙从内心之中并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现实,与此同时,更是康熙对于自己没有能够在第一次亲征中彻底消灭噶尔丹的懊恼与气愤。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康熙经过了周密的部署,毅然决然的准备第二次亲征噶尔丹,并且依旧带上胤褆前往。对于胤褆来说,这是他能够一雪前耻的最好机会,其必然会全力以赴,康熙也正是看中了胤褆心中对于噶尔丹的无尽怒火,才将让继续统兵出战。
而再次踏上战场的胤褆,不仅是康熙的一把“尖刀”,同时也就此成为了康熙手中的一颗重要“棋子”。
胤褆诛杀噶尔丹,看似是建功立业,实际上却是在为康熙“背锅”。
历史上,康熙皇帝御驾亲征噶尔丹,可以说是当时特殊形势下的一种必然。
一方面,噶尔丹在接任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前,本就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世温萨活佛,并且在其征战的过程中,便充分发挥了这一身份的号召力。而这对于同样信奉藏传佛教的满洲人,也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力,康熙皇帝也不得不率兵亲征,以通过其“天子”的身份予以“抵消”和“压制”。
另一方面,就在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抗击沙俄侵略的过程中,噶尔丹不断对外扩张,其控制的势力范围已经涵盖了今天的外蒙、内蒙、新疆及中亚部分地区,而包括西藏、青海、四川等传统的藏传佛教传播地区也对其俯首听命。如此强大的实力,也必然会引得了康熙对其的高度重视。
所以,康熙才会一连三次,投入重兵征讨,目的便是要将噶尔丹至于死地,以除去心中之大患。
回到《康熙王朝》,尽管康熙皇帝非常清楚“噶尔丹必须要死”,但是有两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不能让他亲自动手或者由他亲自下旨将其诛杀。
首先,便是对于蓝齐儿格格的内心愧疚。
历史上康熙皇帝并没有所谓嫁给噶尔丹的蓝齐儿格格,不过在康熙所有下嫁蒙古部落的女儿中,确实有一位康熙最为宠爱的女儿,她便是三阿哥胤祉生母容妃马佳氏所生的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她也被看做为蓝齐儿格格的历史原型。
当初,康熙皇帝为了稳住噶尔丹进军的脚步,进而使其能够有时间与精力处理好台湾问题,不惜拆散了蓝齐儿格格与她所爱慕的李光地,牺牲掉了其一生的幸福,并且是将其远嫁的草原之上,远离至亲不说,还要忍受草原的寂寞与环境的恶劣,对此康熙皇帝心中必然是有着深深的愧疚的。
而如今,又要为了整个王朝的利益,杀掉自己的女婿,让自己的年轻的女儿守寡,从康熙的内心来说,也是有着巨大的矛盾与抗拒。换句话说,对于降服的噶尔丹部众,康熙皇帝可以给予封赏以进行安抚,但是对于失去丈夫的蓝齐儿格格,康熙是无法再抚平其内心的创伤的。
于是,康熙皇帝不愿再一次的伤害自己的爱女,同时也是不希望蓝齐儿在对他产生的新的恨意,而使得他们父女之间的感情渐行渐远。
其次,这也是为了安抚准噶尔部众的需要。
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带领下蒸蒸日上,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必然使得噶尔丹在其部众的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并且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尽管康熙皇帝能够打败并且处死噶尔丹,但也仅仅是征服了准噶尔部落的人,却没有真正的征服部众的心。而与之相反的是,杀掉噶尔丹,必然也会让康熙与准噶尔的部众就此结下血海深仇,王朝的边疆也将更加变得永无宁日。
所以这个时候的康熙,需要的是有人替他来唱“白脸”,而他要唱的是“红脸”,用他的雄心与宽仁来安抚准噶尔的部众,进而实现其控制并统治准噶尔部的目的。
在这样的情况的下,康熙皇帝选择让胤褆来唱这个“白脸”,或者说康熙皇帝决定将这个“黑锅”甩给了胤褆。
一方面,所谓“哀兵必胜”,毕竟全军之中,胤褆是最渴望一雪前耻,建功立业的,于是他必然将尽其一切所能,夺回失去的荣耀。而擒杀噶尔丹,替康熙去除心腹大患,无疑是当之无愧的“头功”,也是胤褆所最为希望得到的。
另一方面,这个时候的康熙,早已经“放弃”了胤褆。实际上,早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时,在得知胤褆“失踪”后,康熙想到的并不是自己儿子的安危,而是担心噶尔丹会“用胤褆的尸首要挟”他,由此可见,在朝廷的礼法与王朝的尊严面前,胤褆的生命安危已经是不值一提了。况且,这个时候康熙钟爱的还是太子胤礽,并且也是打算让胤礽继承大统,而非胤褆,所以从王朝统治的角度来说,让胤褆来背这个“锅”在合适不过了。
就这样,急于立功的胤褆算是替康熙手刃了噶尔丹,帮助其除去了心中的大患,然而其也从这一时刻起从一枚“棋子”,变为了“弃子”,因为胤褆并没有从这份“功劳”中,收获任何的政治利益。
而更让胤褆郁闷的是,在这之后,康熙皇帝更是当着他的面,占有了胤褆一直心中爱恋的宝日龙梅。而康熙皇帝的这一做法也是在针对胤褆。他极力阻止胤褆与宝日龙没在一起,除了他深知胤褆无法彻底驾驭宝日龙梅,恐为其利用外,更重要的还是不希望胤褆迎娶宝日龙梅后,坐拥喀尔喀蒙古势力的支持,进而挑战太子胤礽的储君位置。这个时候在他心中,胤礽的地位依旧是无法被撼动的。
由此也可见,大阿哥胤褆一直以来所有努力表现自己,以博取康熙好感的付出,仅仅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至于康熙,则是充分利用了胤褆想要表现的心理以及急功近利的性格弱点,以使更好的为自己服务,而这也尽显了康熙的“腹黑”与权谋之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