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事變爆發後,何應欽力主軍事進剿張楊的部隊,任命顧祝同和劉峙爲“討逆軍”東西兩路軍總司令,宋美齡聞迅,親自約談顧祝同,要他支持採取和平解決的辦法,以免影響蔣介石的人身安全,顧祝同當即表態:“祝同對委座絕無異心”,並以種種藉口不到前線,而留在南京斡旋,事後自然加官晉爵,1937年1月,顧祝同升任西安行營主任兼警備司令,成爲西北地區的中央軍統帥。抗戰期間顧祝同最大的污點,自然是1941年以第三戰區部隊爲主發動的“皖南事變”,顧祝同不顧日軍的威脅,悍然進攻新四軍,既是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巨大破壞,也充分說明了他對蔣介石的無條件服從,按說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稍具政治頭腦的國民黨軍隊大員是會慎重選擇的。

顧祝同,字墨三,江蘇漣水人,清末便已開始了軍旅生涯,18歲考入南京陸軍小學,恰逢辛亥革命爆發學校停辦,便與同鄉加同學韓德勤共同投入了革命軍,一直混到了排長。北洋政府成立後,1917年辭官再入保定軍校第六期學習,仍與韓德勤同窗,這一期在民國軍隊中名將如雲,諸如薛嶽、張發奎、鄧演達、葉挺、黃琪翔、李漢魂、吳奇偉等等,尤以粵係爲多。

1921年南下投奔孫中山先生?,隨即在“建國粵軍”許崇智的部隊就職,次年與同在粵軍擔任參謀長的蔣介石相識,從此奠定了一生的政治基礎。黃埔軍校成立後出任管理部主任,1924年底蔣介石籌建黃埔黨軍,以黃埔一期畢業生和募兵組成兩個教導團,第一團團長何應欽,三個營長正是錢大鈞、劉峙和顧祝同,僅就資歷而言,顧祝同確係中央軍嫡系元老。

蔣介石在黃埔軍校密結的“八大金剛”中有兩位籍貫江蘇,分別是排名第二的錢大鈞和排名第四的顧祝同,錢大鈞雖早年頗受重用,一度擔任侍從室主任等要職,但爲人貪財好色,蔣介石有“親而不敬”之心。說起來恩寵一直不衰的其實是顧祝同,這位顧某人的優點是完全徹底服從於蔣介石的命令,幾乎達到了百依百順的地步,因此黃埔系軍中的綽號是“顧百順”。

第二次東征後顧祝同已升任第一軍第3師少將副師長,步入國民黨高級將領行列。1926年北伐期間因功累升至師長、縱隊指揮官等職,“龍潭大捷”後兵力已達7個師的嫡系第一軍分拆成三個軍,顧祝同出任其中的第九軍軍長,在1928年的二次北伐中頗有斬獲,漸爲蔣介石所倚重。中原大戰期間接手蔣系主力第一軍軍長,打馮玉祥很是賣力,戰後與蔣鼎文、劉峙、衛立煌、陳誠並稱“五虎上將”。

西安事變爆發後,何應欽力主軍事進剿張楊的部隊,任命顧祝同和劉峙爲“討逆軍”東西兩路軍總司令,宋美齡聞迅,親自約談顧祝同,要他支持採取和平解決的辦法,以免影響蔣介石的人身安全,顧祝同當即表態:“祝同對委座絕無異心”,並以種種藉口不到前線,而留在南京斡旋,事後自然加官晉爵,1937年1月,顧祝同升任西安行營主任兼警備司令,成爲西北地區的中央軍統帥。

抗日戰爭爆發後,顧祝同奉命加入淞滬戰團,初期爲第九集團軍司令,不久升任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司令長官馮玉祥),實際擔負淞滬前線的軍事指揮。上海和南京失守後,顧祝同率部退守以浙江和贛東爲中心的地帶,堅持華東地區的抗戰,八年期間,雖無功勞,也算苦撐。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華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迅速上升,不僅機場羣意義重大,更有美軍會在華東沿海登陸的風聲,也由此爆發了華東地區唯一的大型會戰“浙贛會戰”。

1942年的這場浙贛會戰,日寇動用了第13軍(六個)和第11軍(兩個)共八個師團的兵力,以摧毀衢州等機場爲戰役目標,大敗顧祝同指揮的第三戰區部隊,甚至連第74軍緊急增援也無濟於事,但顧祝同也有收穫,其一是炸斃日軍第15師團長酒井直次中將,開日軍師團長戰場斃亡之先河;其二是干擾了日寇這一年本來準備進攻川渝的作戰計劃,孤懸華東的第三戰區確實起到了牽制日軍的作用。

日軍第11軍司令官阿南惟畿堅持認爲此次作戰是衝動型,並在日記中抱怨:“由於美軍的小規模空襲而發起浙贛會戰,卻使今秋對重慶的大規模攻勢無法發動”。

抗戰期間顧祝同最大的污點,自然是1941年以第三戰區部隊爲主發動的“皖南事變”,顧祝同不顧日軍的威脅,悍然進攻新四軍,既是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巨大破壞,也充分說明了他對蔣介石的無條件服從,按說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之事,稍具政治頭腦的國民黨軍隊大員是會慎重選擇的。事後當然大受褒獎,1945年1月晉“委員長贛州行營”主任,統領第三、第七和第九戰區。

顧祝同還是黃埔系二號人物何應欽的心腹,素稱何應欽的四小金剛和哼哈二將之一,這樣的上層關係,讓顧祝同始終居於軍隊高位,成爲民國軍事史上繞不開的人物。至於軍事能力,解放戰爭時期用粟裕將軍的評價是“較爲平庸”,葬送張靈甫的整編74師的第一責任人當然是兵團司令湯恩伯,但頂頭上司卻是坐鎮徐州指揮的“陸軍總司令”顧祝同。

抗戰勝利後,第三戰區司令部機關改爲“徐州綏靖公署”,顧祝同成爲首任綏署主任(後爲薛嶽),不久出任陸軍總司令兼“鄭州綏署主任”,陳誠前往東北後再任“參謀總長”。在解放戰爭中成爲蔣介石的軍事主要幕僚,畢竟能力有限,再加之“百順”的性格使然,幾乎成爲了作戰指揮的“傳聲筒”,不敢稍有逆坲,爲國民黨兵敗大陸作出了“貢獻”。1954年獲授陸軍一級上將,1987年病逝於臺北,年94。

顧祝同、何應欽和白崇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