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式自行火炮是二戰中德國以虎王重型坦克底盤爲基礎研發的武器裝備,它的作用是爲軍級單位提供大威力遠距離火力輸出,不過該系列自行火炮只生產了一輛樣車,計劃中的4個型號也沒能全部實現,是一個典型的面子工程,實戰價值非常低。


虎式自行火炮

過分追求重火力

二戰前,德軍就十分重視炮兵的建設,炮火支援涵蓋了從師級單位到基層步兵班,火炮種類豐富。即便如此,二戰開始後,德軍仍然感覺基層部隊的炮火輸出能力不足。

波蘭戰役之後,德軍開始給部隊裝備第一代的三號突擊炮和“野牛”自行火炮,其中“野牛”在接下來的作戰中表現優異,它的150毫米步兵炮具有超強的破壞力和震懾力。


野牛自行火炮

在那之後,德軍又陸續研發了一系列的自行火炮,如“黃蜂”、“野蜂”等等,這些武器的實用性很強,戰場活躍度很高,給德軍的作戰行動幫了大忙。也正是二戰的前中期,德軍開始越來越迷戀大口徑重炮。

二戰之前的德軍就已經開發出“卡爾”臼炮和“古斯塔夫”巨型列車炮,這樣的怪物級裝備說到底還只是特種裝備,還不打算普及開來;而戰鬥中遇到的盟軍重型武器和艱難的城市戰,則把德軍向重甲強炮的路線越推越遠,尤其是沒有身臨一線的元首,更是認爲重炮是摧毀一切對手的有力武器,並且頻繁的干預武器裝備研發工作,以他那並不專業的眼光,要求設計師研發的武器裝備一定要高大威猛、帥氣、攻擊力超羣。


卡爾臼炮

在這樣的思路下,二戰中德國上馬了一系列不具備實用價值的瘋狂重型武器項目,例如超重型坦克等,虎式自行火炮也是其中一個系列。

虎式自行火炮家族

1943年,德國正在研發虎王重型坦克,德軍提出了以虎王底盤爲基礎研發重型自行火炮的計劃,經過將近兩年的準備,1945年第一輛樣車通過了基本測試,隨後項目被叫停。


虎式自行火炮

虎式自行火炮家族總共有4個型號,爲了迷惑盟軍,仍然將其稱爲“蟋蟀”,讓人誤以爲是“蟋蟀”自行火炮的後繼版本,他們分別爲17型、21型、30型和42型。17型安裝的是K72SF型170毫米榴彈炮,21型安裝的是Mrs18/1(Sf)型210毫米榴彈炮,30型安裝的是305毫米L16重炮,42型估計是安裝420毫米的重型臼炮或者火箭炮之類的武器。

四個型號中只有17型最貼近現實,造出的樣車也正是這個型號。四個型號中無論哪一種,搭載的火炮重量都不輕,加上大口徑帶來的巨大後坐力,就連虎王重型坦克的底盤也不能承受。


虎式自行火炮

設計師首先對底盤進行了改造,取消了上層建築,延長了車體結構,將動力艙前置,如此一來車體後部3/4的位置都是戰鬥室,足以容納火炮、彈藥以及人員的操作空間,炮口安裝一個高效制退器,加長的底盤再配上車尾一個液壓操控的圓盤形助犁,車體總算能夠承受170毫米重炮的後坐力了,不過方向射擊角度只有左右各5°。

虎式自行火炮17型全重接近60噸,全長13米,寬3.27米,高3.15米,主武器爲一門K72型170毫米重型榴彈炮,另有2挺7.62毫米輔助機槍,車內還有8支衝鋒槍作爲個人自衛武器,火炮能夠將重達68千克的炮彈發射到25千米外。


虎式自行火炮

爲了降低重量,裝甲防護被削弱,車體正面和後面裝甲厚50毫米,側面16毫米,戰鬥室頂部爲開放式結構。發動機輸出功率700馬力,最大行駛速度35千米每小時。

另外三個型號則十分不靠譜,主要是增加了火炮口徑,整體重量直線上升,30型的預計重量就達到了120噸,實際生產重量恐怕更高。


虎式自行火炮

並不實用的虎王自行火炮系列

虎王系列自行火炮的目的是爲軍級作戰單位提供重火力輸出,在兼顧大威力的同時也應該兼顧一定的戰術機動性和戰略機動性。從戰術性能來看,該系列火炮攻堅能力十足,作戰靈活性卻很差,當成一種特種重裝備還可以,用於大規模裝備則不實際。從戰略機動性來看,它龐大的尺寸和重量,並不利於鐵路、船舶運輸,甚至連短距離機動都難以自持。

從實際情況來看,二戰中後期,德軍已經逐漸失去制空權,沒有空軍掩護的虎王自行火炮,不過是地面上一個鋼鐵靶子而已。從生產的角度來看,它浪費了德國寶貴的資源,壓縮了其他緊要裝備的生產,如果投入量產,只會讓德國的資源分配更加緊張。

虎王和虎式自行火炮

和德國的超重型坦克一樣,虎王自行火炮希望通過重型裝甲底盤,獲得更強的作戰能力,然而現實中卻被推向一個幻想的末日武器裝備隊列,原本可靠性不高的虎王就已經舉步維艱了,虎式自行火炮就更沒辦法適應實戰的需求。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