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行创办的上海市银行博物馆里收藏着1200件弥足珍贵的藏品,它们每件虽小,但有着共同的名字——金融票证。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急需资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家底”并不厚实的国情下,关于如何募集资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曾经探索了不少新的形式。国库券、人行期票、以工代赈、工厂代金券、有奖储蓄……这一系列名词,已经随着时代发展渐行渐远,但不可否认在那个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

1200张金融老票证,工行来讲述峥嵘岁月

一张票证很小,能说明的问题或许不多,但1200张各类金融票证汇集在一起,这段往事的全貌,顿时变得生动和清晰起来。

1958—1960年发行的各类地方集资券,正是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引下的特殊历史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大跃进”运动随之而来,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因此许多县市在此阶段开始发行各类集资券,比如“钢铁工业指挥部投资券”、“兴办地方工业节约集资券”、“地方经济建设公债”、“人民委员会集资券”等,用以解决发展钢铁、矿产和其他工业的资金缺口。

1200张金融老票证,工行来讲述峥嵘岁月

1983年起,各类企业债券开始发行,主要是国家重点企业、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面向社会发行,以缓和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这一类的债券品种也是非常丰富。

1200张金融老票证,工行来讲述峥嵘岁月

从1984年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6批规模较大的以工代赈计划,既有资金,也包括很多物资和工业品的以工代赈,所以留存到现在有许多“以工代赈购货券”。以工代赈是指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务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凭“以工代赈购货券”可以换购粮食或者工业品,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解决了物资积压,某些产品库存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1200张金融老票证,工行来讲述峥嵘岁月

还有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内部代金券,可以用于企业内部的小额消费。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单位里面有个“小卖部”,也是丰富生活的一个重要来源。

另外有许多的金融票证,很多人可能闻所未闻,比如人行期票、保本保值、优待售粮、整存整取、建设储蓄、支援钢铁、农业四化、女子储蓄、耐用消费品有奖有息、纯金戒指有奖保本等品种。这些都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国家为了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开展的金融创新。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