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行創辦的上海市銀行博物館裏收藏着1200件彌足珍貴的藏品,它們每件雖小,但有着共同的名字——金融票證。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國家急需資金開展社會主義建設,在“家底”並不厚實的國情下,關於如何募集資金髮展生產,改善生活,曾經探索了不少新的形式。國庫券、人行期票、以工代賑、工廠代金券、有獎儲蓄……這一系列名詞,已經隨着時代發展漸行漸遠,但不可否認在那個時代發揮了重要作用。

1200張金融老票證,工行來講述崢嶸歲月

一張票證很小,能說明的問題或許不多,但1200張各類金融票證彙集在一起,這段往事的全貌,頓時變得生動和清晰起來。

1958—1960年發行的各類地方集資券,正是在“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指引下的特殊歷史時期。總路線提出後,“大躍進”運動隨之而來,在生產發展上追求高速度,以實現工農業生產高指標爲目標,要求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成倍、幾倍、甚至幾十倍地增長,因此許多縣市在此階段開始發行各類集資券,比如“鋼鐵工業指揮部投資券”、“興辦地方工業節約集資券”、“地方經濟建設公債”、“人民委員會集資券”等,用以解決發展鋼鐵、礦產和其他工業的資金缺口。

1200張金融老票證,工行來講述崢嶸歲月

1983年起,各類企業債券開始發行,主要是國家重點企業、全民所有制工商企業面向社會發行,以緩和企業流動資金短缺的情況,這一類的債券品種也是非常豐富。

1200張金融老票證,工行來講述崢嶸歲月

從1984年以來國家先後實施了6批規模較大的以工代賑計劃,既有資金,也包括很多物資和工業品的以工代賑,所以留存到現在有許多“以工代賑購貨券”。以工代賑是指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工程,受賑濟者參加工程建設獲得勞務報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濟的一種扶持政策。憑“以工代賑購貨券”可以換購糧食或者工業品,一方面改善貧困地區的人民生活質量,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物資積壓,某些產品庫存偏大的問題,可謂一舉兩得。

1200張金融老票證,工行來講述崢嶸歲月

還有各類企事業單位的內部代金券,可以用於企業內部的小額消費。在物質相對匱乏的年代,單位裏面有個“小賣部”,也是豐富生活的一個重要來源。

另外有許多的金融票證,很多人可能聞所未聞,比如人行期票、保本保值、優待售糧、整存整取、建設儲蓄、支援鋼鐵、農業四化、女子儲蓄、耐用消費品有獎有息、純金戒指有獎保本等品種。這些都折射出不同歷史時期,國家爲了經濟建設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開展的金融創新。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