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批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債券即將“上新”。日前,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先後公佈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發行文件,基本發行規模合計600億元。

作爲中國與國際金融接軌的高級債務工具,TLAC債券即將迎來加速發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中國銀行業響應國際監管要求的重要表現,更是提高我國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風險抵禦能力,以及提升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的關鍵舉措。

五大行正籌謀“交卷”

爲了滿足TLAC達標要求,國有大行正在籌謀“交卷”。

據記者梳理,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五大行均已經公佈TLAC債券發行計劃,合計發行規模不超過4400億元。其中,中行、交行、工行、農行建行計劃發行規模分別不超過1500億元、1300億元、600億元、500億元和500億元。

工行打響了TLAC發行第一槍。5月11日,工行公告稱,將在5月15日至17日期間,發行國內首隻TLAC債券,基本發行規模爲300億元。

中國銀行緊隨其後。5月13日,中行公告稱,將於5月16日至20日期間,發行中國銀行2024年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第一期),基本發行規模爲300億元。

TLAC債券是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爲滿足TLAC要求發行的、具有吸收損失功能、不屬於商業銀行資本的金融債券。金融穩定理事會(FSB)2015年發佈的《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條款》,明確了總損失吸收能力的國際統一標準,提出大型金融機構應具備充足的損失吸收能力,在陷入危機時,採取“內部紓困”的方式維持關鍵業務和服務功能的連續性,避免動用公共資金進行“外部救助”。

對接國際監管規則,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明確了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達標相關要求的時間表。2022年,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發佈《關於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發行總損失吸收能力非資本債券有關事項的通知》,從定義、償付順序、損失吸收方式等方面明確了TLAC債券相關規定。

根據FSB發佈的2023年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名單,工行、農行、中行、建行爲第二檔機構,交行爲第一檔機構。

將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

TLAC債券發行“開閘”,將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諸多積極影響。

“從2022年歐美銀行業危機中多家銀行的處置過程來看,提升問題機構損失吸收能力,對提高處置效率,緩解風險外溢,避免金融系統性風險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中國銀行研究院院長陳衛東表示,發行TLAC債券提升損失吸收能力,可以豐富危機情況下銀行處置資金的來源。中資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核心,通過發行TLAC債券提升損失吸收能力,是提高我國金融體系穩定性、降低系統性風險的重要措施。

發行TLAC債券還可提升我國大型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造血能力”。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表示,從受償順序看,TLAC資本補充工具劣後於商業銀行普通債,優先於次級債。基於風險與收益匹配原則,其票面利率也應介於兩者之間,可以通過較低成本幫助商業銀行完成TLAC達標考覈,助力其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文章來源:上海證券報)

相關文章